楼海洋

时间:2023-12-21 22:29:08编辑:雅博君

楼海洋的个人简介

楼海洋,祖籍东阳,199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现为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参展记录

2016年

“自在的涂境”浙江省巡回展(金华、温州、衢州、丽水、杭州);

“艺心常游”浙江省小幅油画作品展优秀奖(丽水);

在水一方?浙江湿地绘画写生大展优秀奖(杭州);

Peggy Jay Gallery “Visual firecrackers”(伦敦);

2015年

自在之境五人展(杭州);

《威尼斯独立双年展》之“我的馆”(威尼斯);

《自在之境》艺术邀请展(杭州);

“探索与对话”第三回:江浙沪博士暨青年油画家学术邀请展(上海);

“融聚”禹廷油画邀请展(杭州);

“西南力量.雅昌”当代艺术展(成都);

2014年

《一河串穿百艺.运河怀古》2014首届国际青年艺术家提名展(杭州);

《苏杭八大》名家作品展(苏州);

“自在的途境”四人展(上海);

九月?人文――浙江省油画作品展(宁波);

浙江海岛绘画写生大展优秀奖(杭州);

2013年

视域江南――浙江省油画写生大展(宁波);

视域――2013油画邀请展(杭州);

中法艺术家文化交流展(杭州);

“自在的途境”绘画四人展(杭州);

“绽放的时光”楼海洋绘画作品个人展(杭州);

“探索与对话”第二回:江浙沪博士暨青年油画家学术邀请展(上海);

“醉意自然”油画名家邀请展(杭州);

2012年

浙江省第十三届水彩画大展学术奖(台州);

衍变浙江油画邀请展(杭州);

时间物语―南京、杭州当代艺术互动展(杭州);

2011年?

张宗祥书画院《凝望与释放》艺术家作品邀请展(海宁)。

获奖经历

浙江省第十三届水彩画大展,学术奖(台州);

浙江海岛绘画写生大展,优秀奖(杭州);

在水一方?浙江湿地绘画写生大展,优秀奖(杭州);

“艺心常游”浙江省小幅油画作品展,优秀奖(丽水)。

出版著作

《楼海洋》,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6;?

收藏记录?

《江南雨》(80X60cm),浙江自然博物馆,2016年;?

《东极海风》(100X90cm),浙江自然博物馆,2014年。

艺术评论

绽出的时光 ―解读楼海洋的绘画艺术

文/兰友利

在我们每个人的脑海中都储存着时光的记忆,这些深藏在意识中曾经存在的痕迹,既包含了形象又包含了认知,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感受,或者幸福快乐,或者痛苦忧伤。楼海洋的绘画艺术的特征就是对过去时光绽出的记忆。虽然他是一个坚持写生,直面自然的画家,但是和自然主义不同的是,他并不执着于当下,或者说停留于他眼中所看到的当下的事物。“一切都会过去”,这似乎是他的画面中所传达出的怅惘感受,也同样昭示着一个不可更改的生命箴言。确切地说,楼海洋的绘画所描绘的都是他眼中所看到的过去的事物。

我们对生命的追忆和知识的回顾在我们当下的体认之中都是有限的。

我们的回忆能够触及到多远?也许能触及到我们的有限生命之初,但是关于更遥远的记忆那是被封锁的。对于时间的态度,使得我们在绘画上产生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一种是尽可能地挽留住物象,一种是抽取出物象的基本构成法则。前者衍生出具象绘画,后者推导出抽象绘画。绘画的根本目的是超越时间流变的有限性从而指向永恒。但是这两种做法都是在形式论上实现的对时间的超越,但是关于永恒的话题既不会因为物质化的固定而真的实在,也不会因为结构的抽取而持存。永恒普及于万物,既不眷恋于崇高,也不悲悯于渺小。

楼海洋的绘画艺术给出了一个关于时间的命题。无论我们多么尽心地去描摹物象,也无法改变物象流变的事实;无论我们多么理智地去抽取物象的结构,我们依然无法企及到时间的根本。没有一种做法能够让我们抓住它。或者说,时间根本没有一个本质可以供我们抓取并加以把握。对于绘画中时间问题的思考,楼海洋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那就是在绘画中承认时间的流变本性。在他的绘画艺术中并没有一个企图挽留世界形象的物质观念,也没有为时间勾画出一个永恒的结构符号。一方面,他描绘的是他眼中所看到的过去的事物,那是一种关于已经沉入虚无的“有”的描绘;另一方面,他描绘的也是他眼中所看到的即将呈现的世界形象,那是一种关于等待出现的“无”的形象。所以,我们很难说他的绘画是具象的,但是我们也无法说他的绘画是抽象的。他的眼光是从一种中间的纬度出发来看待时间的问题,在时间的变与不变之间去观看世界。他只是借助了绘画的语言承认了这样一个事实:变是不变的。乍一道来,这个逻辑是如此的诡异,但却无从辩驳。

楼海洋选择了这样一种方式看待时间的命题,绘画并不是对时间的刻意挽留,也不是对时光流逝的漠然把握。他运用的是第三种方式――与时偕行。在流变着的事物中观看流变本身。这样一种观看的眼光造成他的绘画没有一种明确的物质性的形象描绘,也没有一种纯抽象的精神性指代。他关注的只是时间本身,但却从来不会给它下一个定义。时间是一种无形的东西,从来没有事物能够摆脱它而独立存在。奥古斯丁曾经这样追问时间:“时间是什么?没有人问我,我心中明白。但是当有人问起,我就心中茫然了。”

从表层意义上来看,对于绘画中时间的追问,这似乎超出了绘画本身的表达范畴,然而就实际而言,这是一个既古老又崭新的命题。说古老,是因为绘画这种艺术形式的最初产生就是对时间流逝进行克服的努力。说崭新,是因为在通常的既定观念中,绘画并不属于时间的艺术,它是展现空间而成立的。在当下艺术创作的视野中,关于时间表现的注入,早就是一个被遗忘的问题。楼海洋的绘画艺术的探索重新唤起了我们对这个古老命题的追思,并且提供出一种第三纬度观看时间的视角。尽管说,这个视角不能说是由谁来发明的,但是其中确实有着一些鲜明的承接关系。在人类所流传下来的优秀艺术作品中,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杰出的作品都提供出一个关于时空的独特视角。需要说明的是,这种独特性并不仅仅是空间性的,而且是时间性的。毫无疑问,楼海洋的绘画艺术行走在这条道路的探索上,或许我们不能说他攀越过了哪一座高峰,但是对于绘画时间性探问的努力在当下信息浮躁的时代尤其发散着可贵的气息。

楼海洋绘画艺术的迷人之处还在于他追问时间的方式并不是一种直陈式的强说,而是具有着一种平淡婉言的特性。他的画面中并没有散发出那种霸道的让人必须接受的观念,而是可有可无引导观者去聆听。其画面中所有显现的因素并不强加给观者,我们不会在他的画面中找到任何的逼迫感,并在这种逼迫感的强压之下感受到疲惫与倦怠。他的画面中总是有着一种云淡风轻的气息,让观者的眼神惬意地停留期间,不自觉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在这种平和的画面气氛中始终散发着让人快乐的回忆,痛苦与沉重被旖旎的风景冲淡到了画外的某个角落,让我们不再会去想起那些令人不快的事物。即便是这样,他的画面也隐藏着一种淡淡的失落,这种失落是不易让人察觉的。它有时候会停留在画面中还没有被驱逐出去的某一个角落。尽管观者经常会陶醉在他所制造的“人面桃花”般的胜境中,但是“人面”终究没有在他的画面中出现过,人面始终不知何处去?这就是那个遗留给我们而没有完全驱逐出去的淡淡惆怅的原因。即便时光已经流逝,斯人已逝,画中不再,但作者于画中对待这一切的态度都是达然的。观者丝毫不会被一种悲观主义情绪所影响,他画面中的各个角落始终饱含着那种春风般的微笑。这个微笑犹如拈花之指,没有多余的语言,领会的观者将在他画面绽出的时光之中发出会心的赞叹。

与自然交融的心灵地图――给楼海洋的“自在的涂境”系列

文/田俊杰

美国文明之父爱默生在《论自然》的开篇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人希望独处,那么就让他去看天上的繁星。那来自天国的光线将会把他与庸俗之物分离。人们可以设想,由于这种天然之作,四周的气氛变得具有穿透力,从而使人在观看那迷人的星球之中,让崇高在心中永驻……”对于爱默生而言,星星此刻是希望独处的个体象征,享受独自与闪烁圣洁之光的星星交流的宁静和永恒。在楼海洋的“自在的涂境”系列画作中,我们看到了“研习自然”和“认识自我”的螺旋式的追索,看到他让自然景色进入心灵,通过心灵反观世界,通过画笔与世界交谈。 ?

他是与自然结伴同行的旅者,在这一系列画作里,“人”作为主人公的概念被淡化,里面充满了与土地接壤的画面语言,有浑厚如天空的底色,有喷张如脉搏的线条,有浓郁如繁花的色彩,有犹豫与彷徨的模糊边界。这是一片心灵旅程的图像,用欲超出画面边界的满溢感,来追寻对自然与自我的认识和关联。“以心释画,以画为诗,以诗观我”。

画面充满了浪漫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气息。在画作里,他展示了或绮丽、或厚重、或灵动的自然风景,让人体味出浓浓的浪漫主义气息,那高过屋顶的大树,宣泄而下的河流,广袤的黄土地,静瑟的森林,安稳的大山,繁花铺盖的小屋,星光璀璨的天空,仿佛听见作者的呼喊,我是这山铺天盖地,我是这水倾泻直下,我是这星子光芒万丈,我是这繁花绽放锦瑟年华,我更是这黄土地,沉默不语。用绘画诠释了人就是活动着的自然,是一块被开发和珍惜的土地,没有谁能解释什么是和谐美丽,它是每个人自己写、画和体悟的内心风景。在他这里,自然就是一张心灵的地图,宁静的夜空是理性的光芒,无边的荒野是自由奔放的想象力,奔流的河水是画者的心绪,万花筒般的自然景观是精神的象征,他用手中的画笔,描绘自然之景的同时, 让我们看到对自由和自我的崇尚与赞美,追求与向往。同时也附带了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色彩,多色平涂和拼合,分界的模糊和糅合,展示了对自然的敬畏和不确定性,对自我生存状态的偶有迷惘,对现代工业文明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的思索。画面模糊的边界如同人与自我的关系,与自然的关系,如隔雾霭,若明若暗、若即若离,神秘莫测而又引人追索。

此时,自然风景和心灵风景融为一体,瞬息万变,多姿多彩。他“心底蕴藏着一种原始的气质,涌动着对荒野的激情。”让我们看到人与自然和自我在“对立――妥协――平衡”的关系中螺旋上升。在画作中,也许我们能从水边的岩石那里学到坚韧,从倾泻而下的瀑布那里找到力量,从洒落的星光那里寻得欢喜,从蔚蓝的天空那里找到平和,在自然的永恒宁静中,人又发现了自我。自然是沉默不语的,此时,画者替它发声,画作中散发着繁花的芳香,回想着山谷里的水声,星光碰撞时的叮铃作响。画作创设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和后现代主义之境,让我们看到他对于自我的追索,对自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追索,对高尚、丰富、绮丽的精神境界的追索。在这个历经繁华、壮阔、沉郁、激昂的旅程中,寻求与自然的和谐,那就是倾覆各种主义的藩篱,追求和谐的宁静。

自然永远按照自己的规律自行其道,足以彰显她的自我本质。他把追寻自我付诸实践,懂得法从自然,“像山一样的思考”、活成也画成自然的样子,“以大自然为画布“,用绮丽的色彩和恣肆的构图表达对自然的朝圣、对传统的反思、对自我的追索,展示一道自然和心灵交融的美景,在“研习自然”中“认识自我”,这就是他画作的一个主旨:在不安的世界里,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灵魂栖息的土地。

作品欣赏

上一篇:玛戈·芳婷

下一篇:刘镛(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