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研究员)的个人简介
刘静,男,云南宣威人,1969年4月生,清华大学教授。
1999年7月起历任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双聘研究员、低温生物医学工程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2008年8月起任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清华大学燃气轮机专业工学士、现代应用物理专业理学士(1992年7月)、工程热物理专业工学博士(1996年2月);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高级经理工商管理精选课程结业(2003.04―2005.05)。曾为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助教、讲师,美国Purdue大学博士后,MIT高级访问学者。2003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曾先后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北京青年科技奖、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会刊<<电子封装学报>>年度唯一最佳论文奖等十余项奖励。
人物信息
刘静,男,1969年4月生,云南宣威人, 清华大学教授。 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客座研究员;2003年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清华大学及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曾先后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北京青年科技奖、 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会刊电子封装学报年度唯一最佳论文奖等十余项奖励。研究兴趣:微创医学技术、移动医疗与健康管理、低温生物医学、肿瘤热疗物理学、微/纳流体与传热学及先进芯片散热等。
教育背景
先后获得 清华大学工学士、理学士(1992年7月)、工学博士(1996年2月);曾为美国Purdue大学博士后、MIT访问学者。1998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后创建理化技术研究所低温生物医学实验室;
主要业绩
2008年7月兼任 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百人计划),主持医学微系统技术实验室,同时继续担任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低温生物医学实验室课题组长。
先后出版9部跨学科前沿著作,多为国内外同主题首部著作(其中之一已被印刷5次,含繁体字版),对促进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与热科学新兴交叉学科领域的快速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重要贡献;应邀撰写有14篇中英文著作章节。发表期刊论文300余篇,国际会议论文70余篇;申请专利100余项(已获授权60余项),一批成果转让企业。
先后指导毕业41名硕士、博士生及24名本科毕业设计,其中有19人次获得中国科学院院级及清华大学校级奖学金或竞赛奖,5人次入选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奖或提名;所指导研究生或助手中,已有3人成长为教授或研究员(1名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1名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名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人才计划,4人被提升为副研究员或副教授。
2015年入围“中央电视台2015年度科技创新人物”。
发现系列液态金属基础现象与机器运动变形机制。首次定义并证实了一种崭新的机器形态-过渡态机器,曾首次发现 “仿生型自驱动液态金属软体动物”(Zhang et al., Advanced Materials(先进材料), 2015, 内封面文章),及无槽道式制备金属微滴的原理(Yu et al., Advanced Engineering Materials(先进工程材料), 2014, 封面文章),结合上述双重机制,作者们偶然发现采用注射方式可瞬间制造出大量四处奔跑的液态金属马达群,如同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所描述的孙悟空拔出汗毛变成一大群小猴的情形;而且,处于NaOH溶液环境中的液滴机器会表现出碰撞、吸引、融合、反弹、排列组合等一系列丰富的物理学图景和有趣行为(图1),并可根据需要在形态、尺寸和速度各异的机器架构间发生转换。这一发现为研制可自我组装和分身型软体机器以及注射式微型医疗器件、药物载送等提供了重要启示。而在《Applied Physics Letters(应用物理快报)》论文“阻止自驱动微小液态金属马达运动的磁阱效应”(Magnetic trap effect to restrict motion of self-powered tiny liquid metal motors, 2015-08-17)中,作者们发现了一类有趣的磁阱效应(图2):对于直径在1mm以下的液滴马达群,一定强度的磁场就足以将其从隐形的边界上反弹回。由于Lorentz力作用,液滴表面电荷越多,则磁阱效应越强。这一发现指出了一条控制液态金属马达行为的重要途径。文章共同第一作者为理化所硕士生谭思聪、医学院硕士生桂晗,通讯作者为刘静教授。
研究领域及贡献
1. 低温生物医学工程学
2. 常温及高温生物医学工程学
3. 移动医疗与普适健康技术
4. 微/纳米流体与热学技术
5. 先进热管理技术:从芯片到系统
6. 超常规能源技术
主要学术兼职
主要论著与章节
刘静, 饶伟, 贾得巍《先进低成本医疗技术》,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8.
刘静, 邓月光, 贾得巍,《超常规能源技术》,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3.
刘静, 邓中山,《肿瘤热疗物理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5.
刘静,《热学微系统技术》,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1.
刘静,《低温生物医学工程学原理》,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刘静, 《SARS 医学中的物理热学方法与应用》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刘静, 《微米/纳米尺度传热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2002, 2003, 2006.
刘静,王存诚, 《生物传热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7.
获奖及荣誉
1. 先后5次荣获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或优秀教师称号。
2. ASME Journal of Electronic Packaging 2010-2011年度唯一最佳论文奖;
3. 北京技术市场金桥奖项目一等奖(2011);
4. 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奖(2008);
5. 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北京青年科技奖(2008);
6. 中国青年科技奖(2007);
7. 第22届国际制冷大会Best Poster Award,2007
8.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3);
9. 清华大学双聘教授/百人计划教授(2005);
10.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1998)。
2017年12月21日,全球化智库(CCG)与中国留学人员回国服务联盟联合发布“2017年度中国留学人员50人榜单”,刘静入选。
代表论著
1. 刘静, 于洋, 刘琳,《手机平台上的生物医学工程学:原理及应用》,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
2. 刘静, 饶伟, 贾得巍,《先进低成本医疗技术》,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3. 刘静, 邓月光, 贾得巍,《超常规能源技术》,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4. 刘静, 邓中山,《肿瘤热疗物理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5. 刘静,《热学微系统技术》,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6. 刘静,《低温生物医学工程学原理》,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7. 刘静,《微米/纳米尺度传热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已5次印刷).
8. 刘静, 《SARS 医学中的物理热学方法与应用》,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9. 刘静,王存诚, 《生物传热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7.
承担科研项目
大型企业产业化项目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