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邑周

时间:2023-12-21 04:30:44编辑:雅博君

刘邑周的个人简介

刘邑周 (1911~1984),字绍林,沂水县沂水城人。193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

个人履历

刘邑周自幼上学。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镇压群众的种种罪行使他义愤填膺,各地革命群众,特别是青年学生向反动势力英勇斗争的行动使他深受启发和教育。1931年从济南正谊中学回家度寒假时,积极参入了沂水县城革命群众反抗国民党县党部“党棍”郑耀庭的斗争,被反动当局视为共产党嫌疑分子,被捕入狱两月余。此时,“九?一八”事变发生,在校学生组织的领导下,他参加济南市学生请愿军(被选为排长),去南京向国民党政府请愿,要求蒋介石出兵东北,收复失地。在请愿中,他积极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同反动军警进行斗争,被反动当局强行遣送回籍。此后,在北京大同中学继续读书。1935年,结束学业回家,与沂水县地下党员邵德孚、于松泉、王光华、李贯一等关系密切,成为知己。他卖掉家中30余亩地做为资金,在沂水县城东关街开办“大同书店”,兼做社交活动场所,实际上成了共产党地下组织的一个联络点。地下党员在这里秘密开会和联络,利用书店的资金和器材,印刷宣传品,开展革命活动。

人物生平

1936年间,国民党反动政府为发展军事实力,责令各县举办乡农学校。沂水县共产党组织抓住这一时机,安排刘邑周和一批地下共产党员进入沂水县乡农学校,充当骨干(刘任班长),开展抗日工作。在第一期集训时,刘参入了策划驱逐了反动政府委派的校长刘粟斋,力举李贯一担任沂水县乡农学校校长的活动。向学员进行抗日救国教育,为组织地方抗日武装打下了基础。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同李贯一等以乡农学校部分学员为基础,组成了一支区中队。为扩大抗日武装,他又毅然毁家纾难,卖掉家产,购买4挺机枪,20支匣枪,一百支步枪和一批弹药,扩充队伍,由一个中队扩大成两个中队。

成就及荣誉

1938年2月,八路军在沂水设办事处,他主动与办事处联系,并在组建的中队里发展共产党组织。队伍名义上隶属旧政府县大队,实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其间,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部长潘复生来沂水接见了他和李贯一,使其深受鼓舞,更加明确了斗争方向。他正确执行党的统战政策,尽量掌握更多的武装,为党组织和派往旧政府统战工作人员的安全,作出了很大贡献。

1938年3月,国民党沂水县政府欲将临时组建的一个壮丁队上交国民党省政府。刘组织这个队的成员反抗省政府派员接收,张贴标语,组织向县政府集体交枪活动,迫使县政府不得不改变计划,并指派他担任这个拥有百人、机枪一挺、步枪90余支、称为第五中队的中队长。一次,国民党县政府交他部押送两名共产党地下工作人员转交国民党临沂专署,中途他将这两名同志转送到驻沂南青杨行村的八路军,受到驻军参谋长刘国柱的赞扬。

个人其它信息

在日本侵略军大举进攻沂蒙山区前,青州、济南等地的军阀土顽云集沂水一带,斗争较为复杂。顽固派极力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制造摩擦,袭击八路军,八路军也不断解除土顽武装。国民党沂水县政府数次命令他率部为土顽解围,他都拒绝受命。后国民党政府察觉他与八路军关系密切,预谋以召开联欢大会为名,解除他的武装,因刘早有准备,切实力较强(当时掌握了三个中队),使其未敢动手,后又施出软化拉拢的手段,突如其来委任他为营长。他明辨是非,及时识破反动当局的阴谋。1939年2月,根据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由共产党沂水地方组织发展起来的地方抗日武装,集结于卞山一带,正式召开大会,发表宣言,宣布与国民党沂水县政府脱离关系,投入到共产党和抗日民主政府的怀抱,以9个连队的兵力组成沂蒙支队,下属3个营,八路军山东纵队首长任命刘邑周为二营营长。这一壮举,对国民党反动政府是一个沉重打击。反动当局下令通缉刘邑周等人,并以大洋悬赏,但刘邑周已站到八路军队伍行列,反动当局无可奈何。1939年7月,这支地方武装升级为八路军山东纵队一支队一团,刘邑周仍任二营营长。部队活动于鲁中南地区,配合兄弟部队,完成了打击日、伪、顽的战斗任务,取得各次反“扫荡”的胜利。

社会贡献

1943年1月,党组织决定调任刘邑周任沂水县贸易局局长,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他积极贯彻党中央“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充分利用自己人地两熟的有利条件,发动群众发展粮棉生产,组织军民纺纱织布。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力更生,渡过难关,做出了很大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后,刘邑周先后被调到山东省历城、章邱、周村、张店、淄博等地,负责商贸工作。后调中央贸易部、石油公司工作,后任黑龙江省鹤岗市物资局局长,1984年8月病故。

上一篇:卢有旺

下一篇:潘e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