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守耕

时间:2023-12-20 19:08:33编辑:雅博君

卢守耕的个人简介

卢守耕(LuShougeng)(1896-1989)卢守耕,字亦秋,浙江慈溪市天元镇润房村人。生于1896年,卒于1989年1月,享年93岁。作物育种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最早了解并研究台湾农业的专家之一。

简介

卢守耕幼年就读于家乡崇本小学,学习《论语》、《左传》、《礼记》等。辛亥革命时期,他进入慈?县日侨设立的锦堂农业学校,开始了学习农业的生涯。1914年,他考入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农学科。1918年毕业后回到浙江省工作,曾历任浙江省立农业试验场技术员、浙江省立棉业试验场技士、浙江省立甲种森林学校教员、浙江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教员、浙江省海宁县愚移中学教员等职。1925年,他应邀担任浙江省公立农业专门学校(1927年更名为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劳农学院,1929年又改名为国立浙江大学农学院)教员、讲师兼农场副主任。1930年考取浙江省官费留学生,赴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院深造,攻读植物育种学,副修农艺学和植物生理学,获得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

履历

1933年回国后担任中央农业实验所技正兼全国稻麦改进所技正。1936年夏,他应国立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先生之聘,出任国立浙江大学农学院院长兼农艺系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参与了国立浙江大学迁移的筹划与督导工作,1939年秋辞去农学院院长职务,专任教授兼农艺系主任)。抗日战争胜利后,他被派往台湾接收农业机构,担任抗战后台湾糖业试验所首任所长。1954年8月转任台湾大学农学院教授,1973年退休后改任兼任教授。

生平

卢守耕在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学习期间,勤勉苦读,一丝不苟,学习成绩常名列前茅。他在中央农业实验所任职期间,正值该所成立伊始,没有育种材料。因此,他到任后积极、主动地向全国及世界各地广泛搜集水稻品种,并精选了京沪、京芜沿线的农家稻田水稻单穗一万余个,极大丰富了育种材料,为水稻育种奠定了基础。此外,他还在国立云南大学农学院承担讲座。1935年,他应广西省政府及中央农业实验所的邀请,考察了广西及东南沿海各省的农业,并专门考察了台湾农业,撰写、编印了《台湾之农业》一书。此书的刊印,为大陆了解台湾农业提供了资料,并成为大陆人士了解台湾农业的开始。他到台湾就职时,正遇试验、研究用房及设备多被毁坏,且农场荒芜、甘蔗绝迹。为此,他多方筹集经费,大力修建房舍,广为罗致人才,为台湾的甘蔗育种、栽培、病虫害防治、糖业制造、副产品利用等确立研究、发展方向,厘定管理制度。1960年,他被台湾省经济部和外交部借调,赴加蓬、利比亚等国考察非洲农业,指导台湾省驻非洲农耕示范队,并协助友邦勘察新设立的示范地址。他著有教材《稻作学》和《现代作物育种学》,与Briggs等合著有《作物育种学导论》,译有Hayes的《作物育种学》一书等,并发表有《台湾糖业及其研究》、《台湾省糖业试验所之试验工作》等研究台湾糖业与研究水稻的论文。

相关内容

对海峡两岸农业的贡献

在浙大西迁期间,卢守耕曾先后主持农学院、农艺系的教学科研工作,成绩卓著。农艺系,搜集水稻品种1200余个、小麦品种1483个;育成水稻良种5个、小麦良种2个、油菜良种1个,都曾经就地推广种植。卢守耕亲自研究的课题有:籼粳稻的比较研究、水稻栽培疏密对产量及其性状的影响、胡麻的自然杂交率等;和过兴先共同研究的有:玉米自交系单交及测交的比较等。在湄潭举行的农学院学术报告会上,卢守耕作《迁湄三年来水稻育种之成果》、《籼粳稻之比较研究》、《水稻栽培疏密对产量及其性状之影响》、《胡麻之自然杂交率》、《玉米自交系单交及测交之比较》(与过兴先合作)等专题报告。在西迁途中,为解决教材问题,他亲自编写《中国稻作学》,并在江西泰和华阳书院西侧的农场进行水稻试验。

浙大在泰和期间,由于战乱,涌入江西的难民日渐增多,校长竺可桢为解决他们的粮食等生活问题,与江西省政府商定,在泰和沙村利用大片低产荒芜土地,成立沙村示范垦殖场,由农学院代办。经选举,卢守耕兼任垦区管理委员会主席。经过浙大农学院师生及全体垦民的努力,使拥有600多亩土地的第一垦区初具规模,为缓解战时粮食供应紧张及安置难民起到一定的作用。

1942年夏,应云南大学农学院院长汤惠荪教授(农业经济学家,曾在浙江大学农学院任教,有台湾土地改革先驱者之称)邀请,去昆明讲学,卢守耕主讲稻作学和作物育种学,孙逢吉主讲棉作学和特用作物,吴耕民主讲蔬菜园艺学,深受当地学术界欢迎。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光复,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卢守耕奉政府之召、应赵连芳(我国农业技术改进的先驱、中国稻作学会创始人之一、1945―1947年任台湾省农林处处长)之邀,赴台湾协助接收农业机构,奉命担任光复后的台湾糖业试验所首任所长,前后历时达八年半之久。他曾撰写有《台湾糖业及其研究》一文,详述台湾糖业之回顾,甘蔗品种之变迁、台湾甘蔗育种及栽培方法、台湾之制糖工业及副产利用,并提出六大糖业改进问题。

卢守耕在任期间,改变了接收时糖业试验所破败残缺的局面。当时,试验所房屋设备多被炸毁,农场荒芜,甘蔗绝迹。卢守耕就任后迅速修建房舍,遣送日籍人员,自大陆罗致人才,确定研究发展方向,确立管理制度。他克服阻力和干扰,苦心经营,取得成就,并为其日后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台湾糖业恢复和发展作出了贡献。撰有《台湾糖业试验所之试验工作》等论文。卢守耕还曾在台湾农业试验所、菸草试验所、台湾糖业研究所等农业机构担任评议委员之职务。

由于卢守耕曾任浙大农学院院长、系主任和教授等职,抗战胜利后,朱学曾、孙逢吉、王世中、白汉熙、胡颐等多位浙大农学院教师、校友以及毕业生,相继应邀赴台湾糖业试验所工作。他们在卢守耕领导下,发挥各自专长,参与台湾糖业试验所的恢复和建设。他们为二战后台湾糖业和农业发展贡献自已的才智和力量。

1954年,卢守耕转任台湾大学农学院教授达19年之久,兼任过中兴大学、文化大学、屏东农业专科学校教职。1973年退休后留台湾大学兼任教授,并仍继续担任台湾农业试验所、菸草试验所、糖业研究所的评议委员、台湾中华农学会理事(24届理事中,卢守耕蝉联21届)、台湾教育部学术审议委员、农艺部门博士学位审核召集人等职。在台大任教期间,还出国考察过非洲利比亚等5国农业,指导农业工作,蜚声海外。1988年病逝于台北市,享年93岁。

卢守耕一生从事农业、糖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并担任行政管理职务。在浙江大学农学院和台湾大学农学院等院校任教40余年,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永遍布海内外,很多是农业教育、科研、行政上的教授、专家和领导。卢守耕为大陆和台湾的现代农业及高等农业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已毕生的精力,一生淡泊宁静、才华内敛、甘于缄默、安于沈潜,被人们尊称为“农业耆宿”。主要著作除《台湾之农业》外还有大学丛书《稻作学》、《现代作物育种学》两部,集一生教学科研经验和世界各国学者丰富精湛内容,具有权威性;译著有世界名著《植物育种学》、《育种学导论》等。他在自序中写道:“爰不辞衰老,从事翻译,语求其信,文求其达”,其敬业精神与治学态度,可见一斑。应台湾商务印书馆之聘,任科技大字典农科主编。另有发表水稻、甘蔗等方面的论文15篇。

卢守耕先生自1945年赴台后,思念大陆之情与日俱增,对浙江大学农学院更是怀念,但终未能如愿。卢先生去世前,期盼祖国统一,中华民族强盛,不断上进,其依依游子情,拳拳爱国心,令人感佩。卢守耕先生去世后,其子女秉承先父遗愿,将10万元美金捐赠母校―当时的浙江农业大学。1990年10月15日,正值浙农大80周年校庆之际,学校隆重举行“卢守耕先生捐赠仪式”,卢先生的外孙吴P先生出席捐赠仪式。学校决定用这笔捐赠建造动物临床研究中心,并命名为“亦秋馆”,以纪念这位为祖国农业作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

上一篇:刘永远

下一篇:南岑北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