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志(书画家)的个人简介
刘洪志,1964年出生于哈尔滨。13岁师从许延惠老师学习书法与国画。1986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系,获学士学位。1990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师从郭怡宗、张立辰、赵宁安、田世光、刘牧等老师。1986年至1996年任教于哈尔滨学院美术系,1997年定居欧洲,现任中艺集团艺术副总监。
艺术简历
刘洪志,1964年出生于哈尔滨。13岁师从许延惠老师学习书法与国画。1986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系,获学士学位。1990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师从郭怡宗、张立辰、赵宁安、田世光、刘牧等老师。
1986年至1996年任教于哈尔滨学院美术系,1997年定居欧洲,现任中艺集团艺术副总监。
参展经历:
1990年7月作品在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举办《水墨画作品展》。
1992年5月作品《野禽寒栖》获黑龙江省第二届青年美术书法作品展铜奖。
2000年作品参加 山东美术馆举办的《“0”画派作品展》。
2002年作品参加 中国画研究院举办的《刘牧师生展》。
2003年1月作品参加日本长崎国际展览中心举办的《ima美术展2003》。
2003年作品参加 上海艺术博览会。
2006年2月作品参加日本福冈美术馆举办的《第15回展》。
2011年作品参加北京中间美术馆举办的《日出日落》展。
2014年在山东烟台美术博物馆举办《薛云祥、刘洪志水墨画作品交流展》
2016年7月作品参加北京西山逸林美术馆举办的《传承写生》第二回展。
2016年7月在山东烟台美术博物馆举办《意澹雅正》薛云祥、刘洪志水墨画作品双个展。
出版文集:
1990年7月《中国青年报》发表国画作品。
1990年《美术》第十一期发表作品《不尽生机》。
1991年《中国文学》外文版发表作品《萌动》。
2000年出版《“0”画派》画集。
2001年华盛音像出版社出版《书法学习与创作》教学光盘。
2002年作品编入《中国当代艺术2002卷》。
2003年作品编入《中国当代艺术2003卷》。
2003年作品编入日本长崎《ima美术展2003》作品集。
2006年作品编入日本福冈《第十五回纪念展》作品集。2011作品编入《日出日落》作品集。
2014年出版《薛云祥、刘洪志水墨画》。
2016年出版《当代中国画名家--刘洪志》画集。
艺术评论
以书入画,宁静淡泊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薛云祥
刘洪志先生是我大学时期的同学,也是我的知己。他为人厚德,聪慧,及其注重自身人品的塑造。他要求自己成于中,形于外,做人做事为艺皆然。他的综合内在涵养和特有的悟性,使他在绘画上具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个性。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在大学当教师的刘洪志先生考取了中央美术学院研修班,师从花鸟画大家郭怡Q,张立辰,田世光等诸多先生学习。在学习期间他博览了故宫博物院,中央美术学院,北京画院等诸多博物馆、美术馆珍藏的历代名家作品,使他眼界大开,从作品原作中探究艺术真谛。多年以来他外师造化,追源溯流,在写生的同时对传统中国画做了大量细致的临摹与研究。再结合他多年对书法的学习精研与对书画同源的参悟,形成了他以书入画、宁静淡泊、笔墨酣畅、淋漓尽致、随性洒脱、自然天成的画面气息。在写意花鸟画中寻求文人精神世界的同时,很好地将笔墨、章法、色彩与汉字的意象造型融会贯通,为当代写意花鸟画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表达出他人生曲折的经历,百折不挠的个性风格,这也许是他借物抒情,表达60后一代人的心理状态与生存状态,或许是他对当代艺术所关注的切入点。
当代艺术是东西方互鉴的时代,当年徐悲鸿先生远渡法国,学习西方现实主义绘画,对中国现代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以来西方大师也纷纷研究东方艺术的代表――中国水墨画。东西互鉴已成为当代艺术的面貌之一,也诠释了融合,互渗是促进艺术创新的必然途径。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西方艺术思潮再次涌入中国时,产生了水墨画面临“穷途末路”的学说,刘洪志先生此时选择了游历欧洲。他先后考查了欧洲的古典主义、现实主义、现代艺术及当代艺术系列的博物馆与美术馆,再次目睹了欧洲历代巨匠的绘画原作,以一个东方人的视角审视欧洲古典艺术向当代艺术演进的历程,并做了大量的东西方文化艺术差异的比较与总结日记。作为一个从事中国水墨画创作的艺术家,更加坚信民族精神的独特性及可贵之处。在游历欧洲数年后,他毅然选择回到了北京,并将多年来对东西方绘画交融的思考运用到他的写意花鸟画创作之中。他近年来的水墨画创作深刻探索传统文化的精髓,并架构着当代西方艺术的审美取向。在东西方艺术融合互渗中立足自我,将东西方艺术融会贯通,并充分表达他的观念与性情,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为当代写意花鸟画步入当代性、独特性,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与贡献。
我期待刘洪志先生能够不断进取,大胆突破,锐意创新,为写意花鸟画开启一个新的时代篇章。
艺术思想
答媒体记者的两个问题
一.问:东西方文化艺术的差异以及西方当代艺术对中国画的冲击
答:东西方文化艺术走了两条不同的道路,东方艺术重写意、重情感的表达,是意象思维,是心觉艺术。西方艺术重写实,重科学,是具象思维,是视觉艺术。
东方文化以中国为代表,中国文化有三条根,儒家,道家,释家,儒家讲入世,中庸;道家讲出世,无为;释家讲开悟,明心见性。宋代之后的文人画受老庄哲学思想影响,追求宁静淡泊,超然物外,澄怀味象,似与不似,完全是借物抒发个人的情感。
西方艺术在古罗马,古希腊的雕塑作品中,极其注重人物的比例,神态的塑造。文艺复兴时期进而研究人体解剖学,后来发展到印象派的莫奈,梵高,高更等艺术家,开始注重情感的表达。毕加索吸收了东方艺术及非洲木雕艺术之后,更加大胆自由地表达个人的情感。再后来产生的抽象表现主义更接近中国的意象思维。上世纪五十年代波普艺术倡导把艺术还给大众,产生消费文化艺术形式。西方艺术发展到当代艺术,强调个人的原创性,注重新观念,新思想,新绘画语言的探索与运用。更注重表达当下人的心理状态与生存状态。
纵观中外美术史,是一部人类创新,突破的历史,长江后浪推前浪,从来没有停止过。由于文化的不同,价值观的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必然产生不同的艺术样式。我们不用担心西方当代艺术会对中国水墨画产生“穷途末路”的冲击,因为东西方人体内是流着不同文化基因的血液,骨子里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这个时代必然会对东西方文化进行有效的融合,互渗,必然会对当下人的心理状态与生存状态进行关注与思考。
中国的毛笔、墨、宣纸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特有产物,它产生的艺术效果,是其它艺术样式所不能替代的。它是一个特殊的画种,东方艺术的代表。就像水墨画永远不能替代油画一样,艺术作品应该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永远不会呈现出单一的状态,这就是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民族性与独特性。
二、问:你对水墨画的艺术特色及未来的发展是怎样理解的
答:中国画自南朝谢赫提出的“六法论”是品评中国画的理论基础,“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第一条与第六条是注重精神方面的表达。传移模写,是要传达出作者的真性情,是艺术层面的表述,中间的四条是解决绘画技术层面的问题。
唐代宋景玄的《唐朝名画录》又进一步提出对绘画的评定标准,越是真理越明了,就四个字“能、妙、神、逸”,非常精彩准确。“能”、是画什么像什么,容易流入匠人之列。“妙”、笔精墨妙,代表画家清末任伯年集中国画技法之大成,这个阶段会产生著名画家。“神”、出神入化,齐白石晚年达到这个境界。“逸”、无法之法,无状之状,超凡脱俗,天人合一,完全表达个人的精神境界。神品和逸品是进入大师的境界,这个境界是借物抒情,表达自己内心的思想、观念、情感的精神世界。
明白了中国画的画理,就知道自己达到了哪个阶段。由于中国的毛笔、墨色及宣纸的特殊性能,有别于其它画种的特殊效果,没有几十年的磨练和钻研是体会不到其中的笔墨三昧。就像中国功夫一样,需经过长期苦练,才能成为武林高手。中国的书法、绘画、武术的理是相通的。如果清代画家任伯年不在五十六岁早逝的话,他的艺术就会达到更高的境界,如果齐白石早逝的话,他也达不到那么高的艺术成就。
当下有一种思潮是认为反传统,反笔墨,就是创新,就是突破。试想如果把笔墨功能,宣纸功能都去掉的话,它就不叫水墨画了,那就直接画其它画种好了。之所以水墨画有别于其它画种,才有它的独特性和可贵之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国文化具有几千年的传承,积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明没有毁灭,就是最好的答案。中国的书法艺术,水墨画艺术会经久不衰,以其特有的表达方式,独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做为当代的中国人应该有这样的自豪和自信。
清代画家石涛早已说过:“笔墨当随时代”。当代水墨画家由于个性及学养的不同,必然会融入当代的文化语境,自觉地表达当代人的思想、观念、情感及审美取向。它不是简单地模仿古人,更不是没有任何笔墨功底的糊涂乱抹,而是经过多年的对笔墨宣纸特殊绘画工具的反复历练,创造出独特的笔墨语言,且具有极高的技术含量,有别于古人及他人的个性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