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国诏的个人简介
潘国诏(1770―1840),字载驺号云留,清嘉庆五年(1800)拔贡,历任直隶任丘、获鹿、庆云、宜化、南皮、交河等县知县,沧州知州兼天津通判。因国诏为官清正,深得百姓拥戴,多次得到朝庭嘉奖。在他百年以后,地方官为顺应民声,在城西牟店三岭头处(即如今的永武路口)造一庙为纪念,取名为柏山殿。后来尚仁村村民将柏山殿移至尚仁村的火炉山,即如今的柏山殿。柏山殿迁移到尚仁,约有140多年,在文革中遭到破坏。改革开放后,百姓自发筹资重修。
柏山
柏山其实并不高。从尚仁村沿山道蜿蜒而上仅需两刻钟即可抵达。山道两旁,林木葱葱,别有一番情趣。进殿入口,有一天门,竟与方岩天门有几分相似的险峻。山顶有30余亩平地,遍长木荷、松树等杂木,柏树倒寥寥无几,尤值一提的是这山顶上居然有一清泉,长流不息。柏山主殿供奉潘国诏塑像,上书柏山大帝,周边伴有罗汉殿、天王殿和观音阁。站在山顶,眺望四周,花街、城西及东北边的群山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
柏山殿
柏山殿为何最早建在三岭头处?原来,潘国诏的爷爷潘景韶为当时精明的生意人,在杭州开有米行,家境殷实,乐善好施。他不仅在老家盖了气势恢宏、精致典雅的敬业堂,而且在他处购置山地。“山岭头外一匍蟹,盲眼做中跷脚买”,民谣说的就是潘国诏的爷爷在山岭头外买了一块蟹钳形坟地。民间有传,潘国诏的官是从爷爷的坟地上印来的。不过,如今潘国诏的故居,因年久失修,梁腐栋折,断垣残壁,一副破败不堪的模样,虽已列入我市文保单位,但因经费匮乏,任凭风雨剥蚀,岌岌可危,不禁令人唏嘘感慨。个人简介
潘国诏为官清廉,百姓称之为“潘青天”。直隶任内,因地近京畿,士官要员来往如织,凡要供应轿、马杂务,虽王公大人,一律循例办事,决不献媚取宠。家中仆役外出,有苛索民间财物者,便以鞭笞示儆。就是署内胥吏门丁、皂役,如有贪赃枉法行为,虽数目几微,亦责革不贷。国诏喜欢知书达礼人士,如有德才兼备的,就破格提拔录用。道光中叶,镇江知府崔光笏、金衢严道董公等,都经国诏亲手栽培,名重一时。端木国瑚《过交河潘云留令此邑》中写道:“美政长官闻饮水,丰年民裕见登场,愁看此地连畿辅,多缓征徭惠一乡。”据村民潘振法介绍,当年潘国诏为使交河有个好的收成,他专门从老家永康请了20个做踏水车的木匠,大大减少了干旱给当地带来的损失。“壬辰告养,归沧州,诸名士饯行以诗二百四十余首,装锦箧四函以内,却不接受,再送再推却,最后才含泪受之。还说予诸君无好处,即以为可人,亦为分内事,但愿诸君于予去后,守典奉法,为国朝良士,足矣。”告老回乡时,除书籍、笔砚和简单行李外,别无他物。在家不用婢仆,只是一子一孙随侍左右。上世纪50年代,尚仁村村民潘永德曾在沧州当兵,当地有一“青天殿”,内中供奉的神像居然是潘国诏,可见潘国诏在当地做官时政绩的了得。
个人简介
人生经历潘国诏不仅政声丕著,更是当时不可多得的才子。早年在为诸生时,就为仪征阮元所赏识,认为他是当时超群拔萃的人才,与东阳卢炳涛、徐大酉,浦江张汝房,并称为“四先生”。他的《题金陵方晓六秀才松化石图》,在松化石收藏界已无人不晓。“松之贞也可栋梁,石之坚也宜柱碣。胡为寂寞深山中,肖以妙墨谁省识?赤松黄石两茫茫,还君此图三叹息。”古韵幽幽,跃然纸上。他的《题崔白健翮鏖风图》 :“崔君磅礴真画者,解衣一扫仗春痢;绲檬葡然荆罅韧蚯哉拧R荒衲υ普萋B,愁胡侧目唬猩猱。收缩远势归尺咫,匹练好有苍天高。”同样充分印证了作者高超的作画理论功底。1809年,他在庆云县做知县时,与邑绅崔旭重修《庆云县志》。与上次修志相距129年,是庆云县有县志以来修志间隔时间最长的一次。他历尽艰辛,以更加完备的体例使庆云县的历史得以续写。1835年,在他归养两年后,与应曙霞共同纂修了《永康县志》,同样为我们永康做出了贡献。国诏一生著有《春星堂诗文》若干卷,可惜他的诗文集被幼子燮元前往广东赴任时带走,下落不明。
学习精神清朝t川潘氏宗谱中《天津通判传略》,记录了潘国诏一生表里如一、上下如一、始终如一。这也是他留给世人最基础的、最真理性的养分,并且有理由成为其人生中最有魅力的部分。值得庆幸的是,永康的乡亲们也给予了他极大的荣誉,以柏山大帝冠之。
我们怀着极其崇敬的心情向潘国诏行礼,旅游已经是当今的时尚,庆云县的旅游者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历史上咱们的老父母官。不过,在许愿还愿、托庇子孙之时,让我们永远记得潘国诏是一位清正廉洁的好官,是一位终生付诸于“三一”的践行者,是一位值得我们庆云县与永康市人尊敬和骄傲的人。他的精神理应得到进一步的弘扬和光大。毕竟,如今,奢侈、腐败之风盛行,他的“三一”思想对现代人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人有着更为深刻的现实教育和警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