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辰的个人简介
潘家辰(1904~1932) 生于苏州富仁坊巷,系清大臣潘世恩后裔。民国12年19岁时毕业,入苏联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1904年中秋节前一天,与柳直荀、万涛、段德昌等红军将领同时遇害,时年29岁。早年经历
民国9年其父在北京谋得职业,全家寄居在供职于北洋政府外交部的堂伯父家。时值“五四”新文化运动,他考取了外交部办的第一个“俄文专修馆”。民国12年19岁时毕业,入苏联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由于俄语功底好,边学习边翻译。因办事认真,学习努力,对人热情,不久就在赵世炎、刘伯坚、王若飞等人帮助下参加了共产党。14年,共产国际在莫斯科成立了孙中山中国劳动者大学(即中山大学),一大批中共党员、共青团员、国民党左派和革命志士被陆续选送到该校学习。鉴于近千名留苏学生语言交流困难,学习不便,调潘家辰到中山大学当翻译和俄语教师。民国17年被派往上海党中央“国际联络处”翻译文件,为党刊《布尔什维克》撰稿。同年中共第六次党代会在莫斯科召开,担任会议翻译。21年被派往湘鄂西根据地,担任湘鄂两省委巡视员。
主要履历
民国21年以王明为首的左倾冒险主义者把持临时中央,派人到各苏区推行错误路线,对持不同意见的人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潘家辰生性耿直,在许多重大问题上敢于同左倾冒险主义代理人进行斗争,因而被加上种种莫须有的罪名逮捕。在关押期间,曾受到严刑拷打,在诱供、逼供面前坚贞不屈。是年中秋节前一天,与柳直荀、万涛、段德昌等红军将领同时遇害,时年29岁。1984年党中央为潘家辰烈士平反昭雪,在他倒下的洪湖县雷家墩青龙庙修建了烈士墓。
相关人物
潘世恩(1769-1854)清朝大臣。清江苏吴县人,字槐堂,作槐庭,号芝轩、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状元,授修撰。后历任侍讲学士、内阁学士、户部左侍郎等职。偕纪昀经理四库全书事宜,嘉庆十二年(1807)充续办四库全书总裁、文颖馆总裁。次年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十七年授工部尚书,十九年调任户部、吏部尚书,武英殿总裁、国史馆总裁道光八年(1828)任礼部,工部、吏部尚书。道光十三年拜体仁阁大学士、国史馆总裁。次年命在军机大臣上行走。鸦片战争爆发后,支持林则徐前往广东禁烟,力主严内治,方能御外侮。二十四年奏请开发甘肃、新疆,召民垦种,节饷实边。咸丰帝即位后下召求贤,以八十岁高龄保荐林则徐、姚莹等人。咸丰四年卒。谥文恭。有《潘文恭公自订年谱》。
相关资讯
1931年5月,因南方革命形势逐步发展,张昆弟受中共中央的委派,以工人运动特派员的身份,潜赴湘鄂西苏区,指导当地的工人运动。在到达洪湖根据地后,他立即着手恢复和建立各级工会组织,主持召开湘鄂西省第二次工人代表大会,成立了湘鄂西省总工会(许少卿为委员长,张昆弟为党团书记),随即湘鄂西苏区的工人运动迅速发展,甚至还扩展到了苏区附近的白区。是年12月,他主持召开了省总工会工作会议,决定“拥护和扩大红军,保证红军给养”,发动各级工会,动员工人参加红军,先后选派了2000多名工人参加了红三军,还发动工人组织“赤卫队”“担架队”“慰劳队”等,配合红军进行反“围剿”斗争。
然而,就在张昆弟领导和开展苏区工人运动之际,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后形成的“左”倾错误路线业已影响到苏区。1932年1月,苏区的湘鄂西省召开了党的第四次代表大会,开始全面贯彻“左”倾路线。5月,湘鄂西中央分局夏曦等人突然发动和开展所谓“反改组派”的运动,而此前张昆弟曾向中央提出改组湘鄂西中央分局的意见,因此他被诬陷为“罗章龙右派的首领”(罗章龙等因反对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另外成立“中央”,张昆弟的行为与之风马牛不相及,却被诬陷同属“右派”)。夏曦等诡称洪湖地区的“改组派”有地下组织,书记万涛、组织部长杨成林、宣传部长潘家辰、副书记柳直荀等。他们随即遭到了无情打击。
1932年秋,张昆弟在湖北省洪湖县瞿家湾被秘密杀害,时年38岁。同时遇害的,还有中共湘鄂西省委常委和省军委主席团成员万涛,省委候补委员和宜昌特委书记张宗理,省委监委委员侯蔚文,省苏维埃副主席刘革非,省苏维埃党团书记彭之玉,省委巡视员潘家辰,苏区银行行长戴补天,省保卫局副局长彭国材,省苏维埃经济部长栩栩,红三军参谋长孙德清、政治部主任柳直荀,红七师参谋长赵奇,红八师师长段玉林、参谋长胡慎己、政治部主任戴君实,红九师参谋长张应南、政治部主任刘鸣先、政委李剑如等。随后,红六军军长段德昌也被杀害。
当年,活跃在湘鄂西根据地的红三军鼎盛时曾多达两三万人,经过夏曦的“肃反”,加上对敌作战中的牺牲和逃亡,后来只剩下了几千人。夏曦在红三军和湘鄂西苏维埃中进行的“清党”,最后只剩下“三个半党员”――关向应、贺龙、夏曦,以及“半个党员”卢冬生(其是中央派来的交通员,姑且算“半个党员”)。
张昆弟牺牲后,其妻子兰英被党组织派赴广东省委做秘书工作,后在广州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