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贯

时间:2023-12-14 19:43:41编辑:雅博君

潘贯的个人简介

潘贯(1907年5月29日-1974年9月2日),台湾化学家,台南高等工业学校第1位自然科学台湾人教授(第1位社会科学台湾人教授是林茂生),1958年台湾中央研究院在台北选出的第1位本土院士,国立台湾大学理学院第3位院长和第1位本土院长。

个人简介

姓名:潘贯

性别:男

生年:1907年5月29日

卒年:1974年9月2日

国籍:中国

籍贯:台湾台南州台南市

身份:中央研究院院士

出世与学历

日治台湾台南州台南市出身,台南第二公学校、台南州立第二中学校卒业。

台湾总督府台北高等学校得业士(1930年)

台北帝国大学理农学部化学科理学士(1933年)

日本仙台东北大学理学博士(1955年)。

经历

台湾总督府台南高等工业学校化学讲师、教授。

国立台湾大学理学院化学系教授。

国立台湾大学理学院院长。

中央研究院院士(1958年)。

诗人化学家D潘贯教授百年

内容简介

化学系故教授潘贯先生为中央研究院首位台籍院士,长期钻研物理化学与分析化学,沛然有成;投身科学教育,诲人不倦.潘贯教授逝世廿五周年时,其子女不仅为兴建化学系新大楼捐款,后又将其手稿文物捐赠予本校图书馆永久典藏,以潘教授为学念兹在兹之精神为典范,期为后代学子之惕励.

今年适逢潘教授百岁冥诞,化学系与图书馆共同筹办纪念活动,除於化学系举办纪念研讨会外,并在图书馆举办「诗人化学家D潘贯教授百年文物展」,以资纪念.本次百年文物展内容简介如后

生平

潘贯教授,字凌云,年5月29日生於台南.幼时在家塾研读汉文,直至十三岁始接受学校教育.大学就读於台北帝国大学,为日治时期少数研习化学之台湾青年.潘教授毕生致力於拉曼光谱,电化学,放射化学与分析化学之研究,并关心科学教育之发展;担任台湾大学化学系教授将近卅年,年更膺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潘教授亦能为诗,多年来常以诗明志.夫人林雪治女士,毕业於台南高等女校,持家有成;育有两子两女,按次为永兴,淑慧,文慧与永昭.年9月2日潘教授病逝台北,享年68岁.

历程

潘父子联公为前清武科秀才,日治时期执医为业.因不愿其子受异族教育,故潘贯教授习读汉文,至十三岁时才送至台南长老教会中学附属小学接受新式教育,后相继就读於台南州立第二公学校,台南州立第二中学,以「为兴宗国求科学」为志而进入台北高等学校理科,台北帝国大学理农学院化学科.

潘教授於台北帝大时期即追随松野吉松教授,大学毕业后又进入同校大学院(即现今之研究所)得文部省奖学金进行拉曼光谱之研究.日治时期台籍青年多受箝制,就读大学之人已在少数,能进入大学院者更屈指可数,显见潘教授之优异.惟松野教授因病退休返日而其博士论文审查遭受延宕,与台湾首位理学博士之衔失之交臂.

价值

潘贯教授在台北帝大求学期间,受到印度物理学家拉曼(Venkata Raman)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影响,致力於有机化合物之拉曼光谱研究.终日埋首研究室中,从合成各种化合物,到装置光源,拍摄照片,皆其一人为之,年自制发光器成功,曾有诗云:「世人地狱我天堂,暗室双重紫外光」.年之学士毕业论文即是以拉曼效应为题;年至年间发表的八篇论文中,七篇是与指导教授松野先生并列作者外,有一篇仅为潘教授一人具名,备日后申请博士学位之用,亦可见其贡献.论文中报告了多种有机化合物特定官能基之拉曼光谱数据,并试图藉此解决一些化学结构上的问题,对早期的有机化合物光谱研究有相当价值.

潘贯教授离开台北帝大之后,初执教於台南高等工业学校(国立成功大学前身)电气化学科,普受学生欢迎,对台籍学生照顾尤多.并曾发表关子岭温泉成分的研究论文一篇.

未改「为兴宗国求科学」之初衷,专注於研究与教学,认真培养年轻一代学子,中央研究院院士李远哲先生,林圣贤先生均出其门下.在台大任教近三十年,平日除课务外,终日埋首实验室从事研究,孜孜不倦.其治学严谨之态度及关爱学生之情谊,许多受惠学生至今感念不已.

潘教授曾短期担任理学院院长,谦冲自牧,钜细靡遗,使院务大有进展.兼任化学系系主任期间,更是竭尽心力,推展系务,建造理化大楼及同位素馆(今年已拆除重建)厥功至伟.

潘教授热心科学教育,民国35年曾在《新生报》发表「台湾科学的前途」,民国44-45年曾为中国自然科学促进会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为《科学教育》杂志前后撰文十余篇介绍科学新知与国外研究机构现状.

民国50年,潘教授曾受邀参加阳明山会谈,针对科学教育问题提出务实建言.

除早年的拉曼光谱研究外,潘贯教授任教台湾大学期间,积极从事电化学与分析化学研究.民国44年受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资助,由台大选派赴美国加州大学,进行氧化银电极之热力学研究外,足迹亦遍至英,法,德,瑞士等地,进行各大学化学教育与研究之考察.后期进行错化合物之物理化学研究,测定或计算多种常数及数值,在热力学研究方面颇有贡献,并受国内外专家之嘱目.

迄辞世为止,潘教授出版有《定性化学分析》,《理论化学》二教科书,并发表相关论文六十篇,对化学研究者提供宝贵研究资料及科学新知识,贡献匪浅.

民国三,四十年代,民生困顿,然潘教授拒绝外界兼职工作,除学术研究以外,别无旁骛,专心致力研究,克服国内研究设备及器材之困难,自行纯化试剂,设计仪器,促进国内科学之发展与进步.给予学生极佳之经验,其门弟子蒋树基先生於四十余年后,将其在美国化学工业界之成就归功於潘教授之教诲,可见一斑.

潘贯教授获日本东北大学颁给理学博士之荣衔.

民国47年4月潘教授荣膺中央研究院第二届院士,该次选举为国民政府迁台后之首次院士选举,潘教授为第一位当选院士之台籍人士.

民国40年起历届高等考试均受聘为典试委员,并先后担任教育部学术审议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学委员会委员,原子能委员会委员等职,均与其学术报国之夙愿相符.

民国45年国立清华大学於新竹复校,首即成立原子科学研究所,潘教授兼任教授与研究员,主持放射化学研究之发展,为该校之建设贡献心力.

潘贯教授幼承庭训,心系祖国,痛恶日人之统治,习汉文至十三岁始入小学.后仍勤读不懈,自十四岁初作以后,常以诗纾怀,从诗中可见其热爱宗邦之情怀.潘教授提到「诗者心之声也」,受殖民其自由不可得,惟藉旧诗隐影潜行.晚年将自己作品选择部分集结为《凌云诗集》(未刊本),依著作时期分作寒窗集(-年),孤鸿集(-年),光复集(-年)与秋涛集(年-),可视为潘教授一生心情之写照.

〈寒窗集〉所述时期,跨越潘教授自中学至研究所之学生时期,多为游历之作,惟寄寓意於景色之中,表达受异族统治之困顿心情.年潘教授离开学校,亦为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启战端之时,藉〈孤鸿集〉表达对战争之无奈,怜惜百姓所受战乱之苦.〈光复集〉则书写抗战胜利回归祖国之兴奋心情.〈秋涛集〉作品不多,零星有偶感,赠友,病中纾怀等等.其诗作向少示人,民国39年底傅斯年校长遽然谢世,潘教授曾赋诗三首以为悼念,为芳邻哲学系方东美教授得知,读其诗后大为赞赏,赠诗一首,其末句即为「诗史长留海峤春」.今得潘教授男女公子同意,将潘教授自选诗及晚年几首未完稿汇印成集,分赠各界,以为本次特展纪念.

热心科学教育的潘贯教授

有关著作

民国35年()

「台湾科学教育的前途」,《新生报》35年9月22日

民国44年()

「第IV族稀有元素化学」,《科学教育》第1卷第1期,页6-8

「化学实验室火灾及爆炸的发生和预防」,《科学教育》第1卷第1期,页18-20

「日本原子能研究计划」,《科学教育》第1卷第1期,页32-33

「人造新元素的核反应及化学反应」,《科学教育》第1卷第2期,页11-19

民国45年()

「美国加州大学化学院」,《科学教育》第2卷第3期,页50-54

上一篇:吕旦

下一篇:卢元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