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风

时间:2023-12-14 13:05:32编辑:雅博君

刘文风的个人简介

刘平振,笔名刘文风,号墨宝斋,生于1941年11月,河北曲阳人。现任中国五体书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书画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香港文联书协理事、河北省榜书协会理事。

自幼酷爱书法艺术。作品以行草见长,飘逸而沉稳,婀娜而刚健,古润结合,静动有度。其榜书雄浑清秀,气势如虹,端庄古朴,稳重而灵动。作品古朴与现代相结合,具有自己独特创新的艺术风采,深受书家肯定。

书法作品多次获奖,其作品在中国海峡两岸、东南亚、美国、新西兰、日韩等国家和地区广为收藏。

人物简介

1941年月生于河北曲阳,现任现任中国五体书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书画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香港文联书协理事、河北省榜书协会理事,曾任中国书画名家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艺术书画名家研究会副会长,世界杰出华人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名誉院长

、终身客座教授。自幼酷爱书法,以地沙为纸,折枝为笔,以王羲之《圣教序》、颜真卿《多宝塔》、《勤礼碑》行楷为教材;晚年习神笔米芾《梅花赋》、怀素的《自叙贴》,博采众家之长,全身心汲取大家精华。

成长历程

从练习王羲之《圣教序》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颜真卿《勤礼碑》等名碑名帖入手,广泛涉猎,真草隶篆多种书体,后以怀素《自述贴》孙过庭《书谱》,米芾《梅花赋》为蓝本,博采众长,从中汲取书法营养。六十多年,笔耕不辍,即使参军期间,由战士到团职,也从未间断。转业到地方以后,专心投入书法研究和创作,还利用古城保定特有的地方书写习惯,湖水做墨,大地当纸,与书友一起,尽情挥洒,享受着那种既练书法,又强筋骨的怡然自乐的生活。在保定古城文化底蕴的熏陶下,经过长期练习,磨练,研究,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临古帖,不拘泥名圣,出然意于法度之中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也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和场合,当场献艺,张扬个性。写字时,镇定自若,虽观者众,如入无人之境,挥洒自如,疾书成章。曾在国务院机关会议室、全国人大会议中心和国防大学现场作书,深受书家和媒体肯定。

艺术成就

其作品在部队参加多次硬笔大赛并荣获“金奖”,后涉及楷、行、草各体,其作品多次入选省市及国家书画大展。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全国书画大赛”中其作品获得金奖;2006年荣获“中国当代书画家”称号,主编硬笔书写口诀,三幅优秀作品入编“中华名人格言”,在“在纪念毛泽东逝世30周年毛泽东诗词全国书画大赛”中作品获得银奖;被评为中国书画艺术家协会2006年度中国书画杰出成就人物;2007年在河北省环渤海五城市中老年书法大赛中荣获铜奖。并由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协会被授予“共和国功勋艺术家”和全国“文艺百家”荣誉称号及中国兰亭:“书圣奖” 。 曾多次为灾区等捐赠书法作品。

艺术思想

在作品的章法上,他强调:“不离法度,斜正互纠,长短错落,疏密交至,稼纤间出,枯润相生”。在字的结构安排上,要“因书取势”,要考虑字与字之间的避让与侵占,前后左右之间字的气势,要“随字异形”,或伸引,或缩短,或阔、或窄;在一幅字中既有重笔,也有轻细,即是“重若崩云,轻如蝉翼”;教导学员运笔要刚柔并济,在一幅字中若是相同的笔画或相同的字,要以不同的角度、俯仰、笔势使其变化。书法作品要有创意性,构思活泼、静动虚实,富于变化,真草结合,行草兼备,碑帖相融。完成一幅作品,雄浑与清秀共济,苍朗和美感并存。

主要作品

2007年以下格言中国中外研究会选为优秀组作品:

一个成功着所知道的,除了奋进就是谦逊。

一个能被信任的人,比拥有万亿财富更值得骄傲。

2009年创作了50米长卷文天祥的《正气歌》、郑板桥的《乱石铺街体》等作品。

其作品经中国五体书法研究会、中国书画藏品展销网专家评议严格审核,认定书法作品润格价值。

人生座右铭

一个成功者所知道的,除了勤奋就是谦逊。

在漫长的书画道路上传播、发扬古老文化和现代艺术,不断提高自己书写技艺,增强身心健康,并获得双丰收。

艺术风格

在传统书法基础上,注重线条美、布局美,并把“精、气、神”贯穿到书法作品当中。 注重创新,作品不拘泥于形式,古今结合,用语通俗而富有哲理。从他入选《中国书画名家作品集》的书法作品来看,其创意构思活泼,静动虚实,富于变化,真草结合,行草兼备,碑贴相融;布局严谨,苍劲而不古板,飘逸而无媚态,或如龙腾空,或似行云流水,潇洒脱俗,笔力自如;雄浑中透着清秀,苍朗中流露大气和美感;潇洒不失雄风,苍劲透出雅气,真有“疏能走马,密不透风”之韵味。

媒体介绍

记中国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刘文风先生

刘文风,原名刘平振,墨宝斋主人。1942年出生于曲阳县,自幼酷爱书法,折枝为笔,以地沙为习练之处,多年自学潜心苦练,入伍专攻硬笔书法,后习毛笔书法,擅楷、行、草体。现任中国书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书画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民族文艺家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保定书画院副院长。

“在漫长的书画道路上传播、发扬古老文化和现代艺术,不断提高自己书写技艺,增强身心健康,并获得双丰收。”这句话是我在中国中外名人研究会选出的优秀作品上,看到刘文风先生这句格言。看到后我很受启发,一位退休之人对文化传承、钟爱于书法的超高境界。时想有机会与他畅谈他对书法艺术的见谛!

在约好于周六早上的竞秀公园,我们见面了。公园中部最显著摆放着其潇洒、舒逸的书法作品使其游览者驻足欣赏,见文风先生乃是一位身材挺拔、精神矍铄、儒雅平和之人。

刘文风先生自幼喜爱书法,最初以王羲之《圣教序》、颜真卿《多宝塔》、《勤礼碑》行楷为教材。通过他自身的天赋和锲而不舍、执著的精神,逐步走进了书法艺术殿堂。1958年入伍,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三部士兵、连长、支队长、三部运输处处长等职。由于工作需要和个人兴趣,他在军营苦练硬笔书法,每天在书桌前一站就是四五个小时,临池不辍,这种苦行僧的艺术之路,为他日后的厚积薄发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部队组织的硬笔书法大赛中多次获得金奖。1982年转业到地方,在河北交通运输集团公司,历任客运站科长、处长等职直至退休。

退休后,因时间上的充裕,他博览群书,广才博取,兼收并蓄,习米芾《梅花赋》、怀素《自叙贴》,汲取各家精华,体会各家书法之妙道与神采。边创作、边总结、边提高,使他的书法与日并进,并总结出书法创作的“三度”技巧,即:角度,指的是执笔;其次是力度,是指运腕;再次是速度,快利于劲健,慢则使周详,将“三度”掌握好,书法就变化有致,浑然天成,气韵生动。

就书法而言,刘文风先生遵循“以质为研、以情为势、以势为法”的原则,既学习古人的传统,又有时代精神,在继承与创新上作到了“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努力创造自己的艺术风格。他的书法作品能随物赋形,出之自然,轻灵中有凝重,端庄处有活泼,苍劲里有典雅。“楷、行、草”三体字他皆能书,真正做到了“真书如立,行书如行,草书如走”。他的草书酣畅淋漓,气势夺人,如嫦娥拂袖;转折激越,似云长舞刀;行书笔墨酣畅,舒逸健,气度磅礴,潇洒练达,没有一点俗气,更鲜丝毫柔媚,一笔一划都表达出书家的稳重修养和厚实品德。

古代书家有“要想练字,先要修身”的说法。所谓“书者,心之际也”,心之不正,焉能写出好字?固然他的书法为人称道,就是和他平易近人、谦逊和蔼、淡泊名利、胸襟坦荡品格一样令人敬佩。正如他的格言:一个成功者所知道的,除了勤奋就是谦逊。

已近古稀之年的刘文风先生,在50多年的书法征途中,不懈勤奋追求着。正如南开大学教授陈申田对他评价:“翰墨耕耘已多年,不改戎马总着鞭。路椽巨笔挥洒处,惊雷滚滚散云烟”。愿他在书法艺术中,追求快乐、享受乐趣!

评论文章

墨海融情翰书一生

春日,草长莺飞,百鸟啁啾的交响时,笔者一行由朋友引见,在古朴典雅的书房里见到了刘文风先生。步入书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左侧墙壁上悬挂着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四条气势磅礴的长屏,彰显书房主人的大家风范。一米八几的个头,身材魁梧健壮,精神抖擞,浑身散发出军人特有的魅力,热情、风趣、谦逊是初识刘文风先生给记者的印象。

刘文风,原名刘平振。已是古稀之年的刘老平时生活深居简出,但谈起书法艺术的话题,他便滔滔不绝,思路敏捷而清晰。谈到兴起时,吩咐家人摆上笔墨纸砚,当场挥毫,“学海无涯勤是岸,云程有路志为梯”落款,按印,一气呵成。行云流水般的笔触力透纸背,潇洒而豪迈。

刘老出生于河北曲阳,自幼酷爱书法。折枝为笔,以地沙为习练之处,多年自学潜心苦练,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爱好。的确,刘文风通过他自身的禀赋,“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顽强拼搏,以坚忍不拔的意志,跨越了艺术的高峰,予以人们撼人心魄的艺术感受。刘老1958年入伍,在24年的军旅生涯中,对书法从不曾放弃。一个优秀的书法家,犹如一位优秀的军事指挥员。用笔如用兵,布局如布阵,书法用笔的优与劣,布局的巧与拙,如同军事上的用兵同样事关成败。书法家常以排兵布阵之法构思书法之章法,以用兵的出没、起伏、虚实来处理点画与结构,使书法作品收到意外之奇效。

书法的诸多术语,也直接来自于军事术语。卫夫人在《笔阵图》中,以用兵的阵势、武器的锐利、军事行动的威力等军事术语来喻书法之笔画。书圣王羲之在《题笔阵图》中,喻纸为阵地,喻笔为矛戈,喻墨为盔甲,喻砚为城池,构思即将帅,技法即副将,结构即谋略,运笔出入宛若发号施令,转折有力势如破阵杀敌,笔画飞扬真个是决定胜负了。难怪清代书法大家康有为说:“古之论书,犹古兵法也。”创作一幅书法作品只是一个瞬间,指挥一场战斗也是一个瞬间,永恒的是那种深邃的哲思,是游刃有余的书艺与兵艺。墨池之深,荡荡乎如江海;书法之奇,危危乎如用兵。军人研习书法,挥毫泼墨,不仅有助于对兵法的理解,而且通过书法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爱国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因此,军人不仅要学会“舞刀弄枪”,还应学会“挥毫泼墨”,能文能武,尽显当代知识军人之风采。

在50多年的书法征途中,刘老曾以王羲之《圣教序》、颜真卿《多宝塔》、《勤礼碑》行楷为教材;晚年习神笔米芾《梅花赋》、怀素的《自叙贴》,博采众家之长,全身心汲取各家精华。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书法创作也日有所进,努力博发自己的韵味和风格,体会各家书法之妙道与神采,练就出自己特色。创意构思活泼,静动虚实,富于变化,真草结合,行草兼备,碑贴相融。完成的一幅幅作品,雄浑中透着清秀,苍朗中飘出大气和美感。

刘文风有自己的格言:一个成功者所知道的,除了勤奋就是谦逊。一个能被信任的人,比拥有亿万财富更值得骄傲。

2007年他的格言被中国中外名人研究会选为优秀作品:中国是一个有悠久文化的国家。就书法而言,历代著名的书法家莫不是在继承和创新的结合下焕发出自身新的艺术生命,因而在书法的学习上不能有半点的虚伪的矫饰。

如果说书法中的线条看起来似乎是枯燥、单调的,那么在那一张一弛的临摹学习中,刘文风以内在规律,以质为研,以情为势,以势为法。他临过王羲之行书、草书;颜真卿的行楷,以及吸取郑板桥、八大山人、杨维祯等人的笔意;在历代杰出的书法名家作品中,他对颜真卿《多宝塔》、《勤礼碑》行楷情有独钟。遍临诸家名帖,使他楷、行、草三体字皆能书,而且擅长各家各体,真正做到了“真书如立,行书如行,草书如走”。在临摹、练习书法时,刘文风并不觉得苦涩,完全沉浸在古人的技法宝库中,摄取古人的艺术翡翠,锤炼出其书法的独特风格:苍劲而不呆板,飘逸而无媚态,或如虬龙腾空,或似行云流水,潇洒脱俗,笔力自如。他入选《中国书画名家作品集》的书法,就潇洒不失雄风;苍劲透出雅气;使其作品有“疏能走马,密不透风”之韵味。他的书法能随物赋形,出之自然,轻灵中有凝重,端庄处有活泼,苍劲里有典雅。他的草书更是酣畅淋漓,气势夺人,如嫦娥拂袖;转折激越,似云长舞刀。刘文风是一位有着强烈使命感的人。为了把本地的书法爱好者组织起来,在艺术上进行切磋研究,作为中国书画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书画名家研究会副会长,对扶持青年人他更是不遗余力。

通过书法笔会开展书法交流与切磋活动等形式,推动保定地区的书法文化建设。他说:“为了弘扬中华文化艺术,要继承这一艺术遗产,就必须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引导大家参与这项活动,继承才有希望。”退休后,他仍然奔波在书法交流的工作中。书法是一门艺术。在宁静的整体感觉中,有“矫如龙蛇”的线条,有“飘若浮云”的深蕴内涵,若没有名师指点,则很难领悟出字与字之间的内存规律。刘老师自从肩负起“为人师表”的重担后,把自己几十年来“藏锋”的心得体会悉心指导求教者。辩证法里曾讲:事物是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的。同样,书法也是如此。刘文风认为不应只墨守“悬腕肘书写”、“腕活指死”、“横平竖直”等陈规。

如今刘老虽然已是古稀之年,但他对艺术和文化的追求没有止境。每天依然坚持读书、看报、看新闻,关注国内外形势,关注保定的文化建设,3月8日在保定市博物馆参加了“圣瑞杯”精致书画展的筹备和笔会准备工作,并在笔会进行过程中与参观者相互交流并现场挥毫题字。刘老的循循善诱给漫漫征墨者带来希望,增强信心。他把爱好书法慕名而来交流的朋友引入到颜筋柳骨的世界里,领略字的风姿。在他的启迪下,前来拜访的人挥洒着笔墨,没有那种故作的雅拙,没有那种狂躁的邪乱,而是遵循墨迹的组合书写规律,该提的提,该按的按,该呼应的呼应,该互补的互补。在他的耐心、细心的引导下,受益匪浅。并勉励后生要“德成而上,艺成而下”。

刘老的书法挥毫潇洒、构思洗练、用笔苍劲、雄健以传统为基础,追求创新的意境韵味,书风见新奇,画面清新感人,生机盎然。刘文风一生执着追求自己的书法事业,平生不喜张扬,憨厚自守,淡泊无求,甘于清平与名利无缘,偶有作品入典。一生都在意念之外,满足他人所求欲望成为天职及平生最大乐事。

在漫长的书画道路上传播、发扬古老文化和现代艺术,不断提高自己书写技艺,其作品流传广泛,国内外收藏者甚多。书法即陶冶了情操,又增强身心健康,也得到人们的赞誉和嘉许。正如南开大学教授陈申田对刘文风的评价那样:“翰墨耕耘已多年,不改戎马总着鞭。路椽巨笔挥洒处,惊雷滚滚散云烟。” 我们期待着刘文风先生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能够越走越远,今后取得更大的成就。

上一篇:尼克·西塞

下一篇:木拉提·纳斯洛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