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慕蕾的个人简介
刘慕蕾,男,2012年76岁,江西省吉安县万福镇梅溪村的小学退休老教师。小时候读过三年私塾,后来读小学时因为母亲去世,留在家里帮父亲干农活,15岁那年,刘慕蕾听说师范来招人,于是就千方百计说服父亲让自己上学。在没日没夜地苦读了...人物简介
刘慕蕾,男,2012年76岁,江西省吉安县万福镇梅溪村的小学退休老教师。小时候读过三年私塾,后来读小学时因为母亲去世,留在家里帮父亲干农活,15岁那年,刘慕蕾听说师范来招人,于是就千方百计说服父亲让自己上学。在没日没夜地苦读了三个月之后,最终考了全镇第二名,被录取到吉安师范学校简师部。1955年刘慕蕾开始自己的教师生涯,直到1996年退休,整整40年,跟书打了一辈子的交道。自1996年退休以后不甘清闲,自费订购书报免费让他人阅读。为让更多的人受益,多年来,他不管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从不间断,每日步行(箩筐挑书)到几公里外的农贸市场摆摊设点,供来往赶集的村民及附近的学生免费借阅。老人倾尽所有工资、用来买书,藏书依然不多,希望好心人能够捐助图书,支持他的书摊事业。网友“大爱无言”用流泪的表情写道:“一看就让人鼻子发酸,小时候,我的小学老师也经常为了帮我们找几本课外书到处奔波,真的很不容易。”
感人事迹
刘慕蕾1996年从镇里一所小学退休后从自己家开始,自费订购书报免费让他人阅读,筹办起3个免费书屋、一个免费书摊,每日步行(箩筐挑书)到几公里外的农贸市场摆摊设点,供来往赶集的村民及附近的学生免费借阅。为了吸引读者,他会想方设法:有些人眼睛不好使,他就花钱买来十多副眼镜;有些人带着小孩来,他就给孩子准备些玩具,以免吵着大人看书;凳子不够坐,他又买上几张大席子。每天,老人就是用这样的工具来回更换书摊和几个书屋的报纸书籍,以保证他的读者能不断看到新书。
因为儿女们成家后都陆续搬出,刘慕蕾家里的五六个房间都成了他的藏书室,满屋子能看到的就是那些装订成册的旧报纸、杂志,各式书籍。家里除了一个旧冰箱,记者没发现其他值钱的东西。堂屋里摆着一张专门用来装订报纸的大桌子,桌子上摆放着针线、手工转等工具,因为长年累月的钻孔,桌上的枫木板上已经留下密密麻麻的一串小孔。
刘慕蕾老人的生活极其简朴,身上的旧西装和解放鞋显然有些年头了,一碗清汤挂面、一小碟黄豆,就可以打发了一顿早餐。而每月将近两千元的退休金,老人则全部用来购书订报,不仅如此,他还要求自己的七个儿女每年出钱给他买书“尽孝心”。
因为爱书,刘慕蕾也成了老伴和儿女们眼里的“麻烦制造者”。二女婿颜晨阳在镇里开了个餐馆,本身店面就不大,刘慕蕾硬是霸占了一个角落,搞起了他的书屋。平日里颜晨阳还得时不时地帮他请木匠啊、打书架,报夹子容易碎,每年还得帮他重新添置。
刘慕蕾爱书、护书,却从不吝啬借书。刘慕蕾说,物理学里有个u2018物质不灭理论’,讲的就是物质是不会消失、只会转化成其他物质。书也一样,即使书掉了,肯定还在这个世界上,肯定还有人会读到它。“我就不相信有人会把书丢在灶里烧掉,或者当厕纸擦屁股了!”刘慕蕾说。
塘东小学六年级学生郭羽绮不小心弄丢了一本标价三块钱的《故事会》,吓得几个星期不来借书,刘慕蕾就用他的“图书不灭理论”安慰她,更没叫她赔钱。刘慕蕾还告诉记者:“打算遗失百分之二十,也就是一百本书可以遗失二十本。”
不管刘老是否认识,借书者只需自备一个本子,写上自己的名字、登记好书名就可以轻易带走。
“我的奋斗目标是:八十岁,攒足一万册图书”
书屋开办以来、特别是在塘东开办书摊以来,自己的“书摊事业”已经呈现出一片“大好形势”,来书摊读书和借书的人“络绎不绝”。甚至隔壁的大冲乡也有20多人前来借书。目前,他已经拥有不同类型的报纸达36份之多,自购的书籍达1400册,加上政府捐助的书籍,总共已经收藏了近6000册的图书。
51岁的胡梅林是集市里的杂货店老板,因为“书味相投”,胡梅林成了刘慕蕾的好助手、好朋友。除了经常帮助刘老搬桌椅、照看书摊书柜之外,胡梅林如今也成了个“书迷”,尤其爱读诗词刊物,闲着无聊的时候,这位颇有“才气”的胡老板就会在拆开的烟壳上吟诗作赋,并且发表在集市的黑板报上。
服装鞋帽摊老板刘福祥只有小学文化,之前一没生意就爱打麻将打牌,自从有了刘老师的免费书摊,刘福祥就爱上了故事书。刘福祥告诉记者,现在集市里打牌打麻将的人少了,读书看报的多了,新报纸一来,大伙都争着借。
为了鼓励和支持刘慕蕾办书屋书摊,镇里2008年特地赠送给他1600多册图书,2009年底又为他申请了一个江西省出版局的农家书屋,赠送了价值两万多元的图书。
据江西省新闻出版局农家书屋办公室主任龙芳介绍,我国自2007年开始启动了农家书屋工程这项公共文化惠民工程。到目前为止,江西省已经建成一万一千八百多个农家书屋,覆盖了全省70%以上的农村人口,按照规划要求,江西省将在明年上半年实现村村有农家书屋的目标。
农村的文化设施比以前好了,农民文化消费的支出能力也大大增强,但是多年来农村文化滞后的现实让广大农村地区形成了不健康的文化氛围,村民们闲着就是打牌打麻将,真正爱读书、爱学习的人不多。很多书屋长期没有人光顾,根本没有发挥其应有价值。
“应该多一些像刘慕蕾老师这样的爱书、懂书的人,因为刘老师的热情会感染人,会激起更多农民群众的求知欲望。”肖烈义说。
只要身体允许,他的书摊就会一直办下去,他说:“我现在正在加紧订报纸、收藏图书,我的奋斗目标是:八十岁,我起码要攒足一万册图书,这样我可以多办十个书屋。”
网友评价
网友“乡村孩子”写道:“老人的做法无愧于u2018老师u2019二字,向老人致敬,我们不缺书本,缺的是刘老师这样的布道者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