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汉才(艺术家)

时间:2023-12-09 23:36:43编辑:雅博君

刘汉才(艺术家)的个人简介

刘汉才 (1948.11―) 山东招远人。擅长中国画。1970年在招远市文化馆工作, 1982年调烟台画院,任招远画院院长,一级美术师。作品《大海与浪花 》获建党60周年全国美展一等奖,《功载千秋》获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生旦净 末丑》获纪念毛泽东同志《讲话》发表50周年全国美展铜奖,《月色》入选首届全国中国画 展,《仲秋》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出版有《刘汉才画集》、《刘汉才扇面画》等。

人物简介

人物生平

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的西大山,海拔1896米,这里五月飞雪,九月冰凌,交通不畅,信息闭塞。存金沟乡龙潭教学点教师刘汉才,在这里一干就是28年。

1974年6月,刚满18岁的的刘汉才高中毕业,被村里推荐到龙潭教学点当教师。然而,当他背着铺盖卷来到教学点,被眼前凄凉的景象惊呆了:校园里长满蒿草,两间破草房,上不挡雨,下不遮风,几套桌凳东倒西歪,残缺不全。因为教学点已停办两年,朗朗读书声已经久违龙潭。

面对这一切,刘汉才不等不靠,用了十几天时间整修校舍,拔蒿草、修桌凳、钉门窗、苫房顶、抹墙壁。为了让适龄儿童能在新学年按时走进教室,刘汉才趟遍了沟沟岔岔,走访了家家户户,磨破嘴皮动员家长让辍学在家的孩子上学。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刘汉才招收了30名适龄学生,组成了一个3组复式的班级。从此,龙潭的上空飘扬起鲜艳的五星红旗。

残酷现状

当时,一位民办教师年收入仅100元,全年口粮仅50公斤。就这些钱粮,刘汉才既要赡养老人,又得供弟弟在外面读书。他和在家务农的妻子杨月花经常靠土豆充饥,忍着胃痛给学生上课。在双鸭山煤矿工作的姐姐回龙潭探亲,看弟弟刘汉才一家生活艰难,三番五次劝他放弃教学,到矿上找活。刘汉才思前想后,最后决定还是留下来。

山里人多数在温饱线上挣扎。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期,龙潭教学点学生一年的学习费用不到10元钱,可对于连3角钱1市斤的煤油都舍不得买的龙潭人来说,可不是个小数目。校门虽然敞开,可总有一些适龄儿童流散在外;有幸入学的孩子,也随时面临辍学。

改变现状

严酷的现实使刘汉才在教学之余,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让山里的孩子留在校园里。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有村民在生产队收过的土豆地里翻找残留土豆。刘汉才茅塞顿开,也带领学生上山翻土豆,把土豆卖给公社的粉条坊。仅用一周,就收入200多元,刘汉才用这笔钱给学生买课本和学习用品。

从此,龙潭教学点的师生走上了勤工俭学之路。刘汉才和学生一起搞小采集、小秋收、建校田,几年下来,逐步实现了使教学点的孩子全部免费入学。

刘汉才并不满足于现状,将目光又一次瞄准了大山。龙潭地处深山,草资源丰富,适合发展畜牧业。1990年,教学点在乡政府的资助下买了10只绵羊。刘汉才又软缠硬磨,动员妻子为教学点养羊。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龙潭教学点以养羊为龙头的勤工俭学模式,得到市、县领导的好评,同时也受到乡亲们的称赞。截至2001年底,学校存栏绵羊19只,累计出栏148只,创收结余1800多元,办学条件也随之改善。

刘汉才是教学点四个年级唯一的教师,要教授所有课目的所有课程,语文、数学、社会、劳动、思想品德等等。尽管山里教学条件非常简陋,但刘汉才深知,小学教师的工作虽然平凡,却是孩子们今后学业长进的基础。

社会评价

教学方法

在教学工作中,刘汉才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在大山里默默地尝试着搞教改实验,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根据教学点的实际情况,刘汉才研究出复式备课方法,课堂教学争取做到“五到位”:钻研教材到位、教学方法到位、自动作业到位、时间安排到位、动静搭配到位,从而达到课堂教学整体优化。

根据复式教学特点和直观性原则,刘汉才发挥大山的优势和学校特点,就地取材,自制教具、学具200多件,并通过培养小助手,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使山里的孩子能打草,能播种,能剪羊毛,能采集几十种药材,能制作20余种标本。通过校田地的科学种植和实验,使学生掌握一些农业种植技术,为以后的成长成才打下坚实基础。

成就及荣誉

刘汉才在龙潭教学点教过的学生不仅全部升入初中,而且有的上了高中,有20人考上中专和大学。他的教学成绩始终位于全乡前列,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王晔彪 袁文英)

上一篇:刘绍

下一篇:刘震(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