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苏峡

时间:2023-12-09 06:46:17编辑:雅博君

刘苏峡的个人简介

刘苏峡,女,1965年生于湖北。1985和1988年在河海大学获水文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93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理所获自然地理水文学方向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所工作至今。1995年,在美国马里兰大学气象系完成博士后研究。同年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2010年为研究员。先后到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数学系、新西兰怀卡多大学(University of Waikato)地球科学系、德国耶拿大学(Friedrich-Schiller-University of Jena)地理系从事合作研究。任国际水文科学协会无测站流域水文预测(PUB)研究计划中国委员会秘书长,全球水系统(GWSP)及其前身水文循环的生物圈方面(BAHC)计划中国委员会委员,全球土壤水分数据网络(GSMN)及其前身全球土壤水分数据库(GSMD)委员,地球观测卫星委员会(CEOS)土壤水分验证主题(SMV)小组和全球能量和水循环(GEWEX)国际土壤水分工作组(ISMWG)委员,国际科学院联盟(IAP)中国办公室成员,欧盟资助流域综合管理(INWAMA)项目中方协调人(2006-2007),中欧流域管理项目河流/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系列培训班主办人。

个人简况

(2009-2012),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会关于黄淮海农业应对气候变化项目短期专家(2005-2009),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会员、国际水文科学协会会员和国际水资源协会会员。举办了第三届国际PUB-IAHS-CHINA会议和合办多个国际会议分会,为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 Journal of Hydrology, Sensors, Journal of Hydrolog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of Geophysics Research-Atmosphere,IAHS系列出版物、MODSIM系列出版物和领域重要中文学报等杂志审稿人。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土保持学》课程中讲授水文。主持撰写中央办公厅办刊物《信息综合专报》中科院专家关于汶川特大地震灾后山洪灾害预估与应对建议、科学出版社出版的《10000个科学难题》(地学卷)、Springer-Verlag出版的专著Environmental Modelling and Prediction和华北平原节水农业专著章节。研究围绕水文水资源领域,既展现水文专业特色,又强调跨专业和学科交叉。研究生来自北京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北京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多个院校的水文学、地理学、水土保持学、资源环境等多门学科。毕业研究生或继续科研深造,或服务于水利等部门重要机构。

研究领域

研究领域是水文水资源。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界面水文过程、水文要素的时空演化、生态水文过程对气候变化和环境变化对的响应、生态需水量(环境流)、水资源配置、关键地球运动因子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包括水文在内的气候变化的作用过程研究

研究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无资料地区土壤水分的估算方法研究” 、“基于流量变化与两栖动物多样性联系的生态需水量研究”、“群体交错带内部水热传输特征及其机理分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课题“基于遥感、观测和模型的区域土壤水分研究”

国家973项目课题”关键地球运动因子的变化规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作用过程研究”

国家973项目课题子课题“阿克苏绿州化的水文效应评估”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项目“流域土壤含水量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

水利部部属委托项目“南水北调工程西线一期工程引水枢纽下游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课题“水资源优化配置”

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会黄淮海农业应对气候变化项目课题“黄淮海农业用水、水分利用效率、作物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委托项目“莱芜水循环模型及水资源供需分析”

学术成就

(1) 提出了无测站流域水文预测研究的“借-替-种”方法论,并在无资料或缺资料流域(区)域的流量、土壤水分、生态需水量及生态水文响应的预报和评估方面取得了成绩。

(2)建立了地下水/地表水界面的物质传输方程,开发了基于界面方程的洪水预报方法,并成功应用于河北洋河。将界面理论引入水循环,提出了土壤水分运动的界面厚度和高低群落植被界面两侧土壤水分运动特征,为节水农业和水资源综合管理开辟了新思路。

(3) 建立了基于VIP过程模型、实测和遥感信息获取流域较长系列和空间土壤水分信息的方法,成功用于黄河中游无定河流域,为趋势预测提供了条件。采用“变异系数-变量”双指标法, 分析了土壤水分在日、月、年和多年尺度的变化规律,发现黄土高原研究区有很强的干旱化信号,土壤水分不仅受制于气候还受控于其它因素。给出了土壤水分的空间变程和北方干旱化的证据,为水资源管理和预测提供了决策依据。

(4)提出了基于VIP过程模型模拟、对比流域法的林火和气候变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为区域的水资源综合管理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采用贡献率方法,区分了黄土高原气候变化和环境变化对无定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的不同影响。强调气候变化研究中,不仅气温、降雨,风速等其他变量的变化也不可忽视。

(5) 改进了生态需水量的湿周法、RVA和IFIM方法,提出了解析湿周法和考虑水文-生态栖息地关系的"习变法"新方法,为南水北调西线调水流域可调水量提供了决策支撑

学术论著

在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 110余篇。代表性学术论文如下:

(1) ZHANG Shouhong, LIU Suxia; MO Xingguo; SHU Chang; SUN Yang; ZHANG Chun1; 2011.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in Aksu River Basin

(2) Liu Suxia, Zhang Yaowei. 2011 Water resources allocation for the Songhua River Region, China under the uncertainty of water supply. In: Guenter Bloeschl (ed.) Risk in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3) Liu Suxia, Chun Zhang, Shouhong Zhang, and Xingguo Mo. 2011. Man-made Oasis Change and Its Effects on the Hydrological Regime of the Aksu River Basin. In:Daqing Yang, Philp Marsh & Alexander Gelfan (eds.) Cold Regions Hydrology in a changing climate

(4) 刘苏峡,刘昌明,赵为民,2010.无资料流域水文预报的方法,地理科学进展

(5) Liu, Suxia, Xingguo Mo, Zhonghui Lin, Yueqing Xu, Jinjun Ji, Gang Wen, Jeff Richey. 2010. Crop yield responses to climate change in the Huang-Huai-Hai Plain of China. Agric.Water Manage

(6) Liu, S. X. Mo, W. Zhao, V. Naeimi, D. Dai, C. Shu, and L. Mao. 2009. Temporal variation of soil moisture over the Wuding River Basin assessed with an eco-hydrological model, in-situ observations and remote sensing, 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

(7) 刘苏峡,莫兴国,夏军,刘昌明,林忠辉,门宝辉,吉利娜. 2006. 用斜率和曲率湿周法推求河道最小生态需水量的比较.地理学报

(8) Liu S,L. Leslie, M. Speer, R. Bunker,X.Mo. 2004. The effects of bushfires on hydrological processes using a paired-catchment analysis. Meteorology and Atmospheric Physics

上一篇:潘峰(教授)

下一篇:木更津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