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敏的个人简介
孟敏,河北鹿泉人。中共党员。1949年毕业于鹿泉师范大学。历任鹿泉市小学教师、高中教师、中心校长,区总教导主任、总校长,石家庄日报社文艺编辑、记者,《河北文学》编辑、编辑组组长,编审。河北省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散文学会理事。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东汉孟敏
孟敏字叔达,巨鹿杨氏人也。客居太原。尝荷甑堕地,不顾而去。郭泰见而问其意。对曰:“甑以破矣,视之何益?”泰以此异之,因劝令游学。十年知名,三公俱辟,并不从。
评:及时抛弃懊悔,轻装前进。
现代孟敏
孟敏,河北鹿泉人。中共党员。1949年毕业于鹿泉师范大学。历任鹿泉市小学教师、高中教师、中心校长,区总教导主任、总校长,石家庄日报社文艺编辑、记者,《河北文学》编辑、编辑组组长,编审。河北省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散文学会理事。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集《朝霞集》、《五彩梦》,报告文学集《无处不风流》、《荣军旗帜张树义》、《把青春献给党》、《光荣的事业光荣的人》、《多面手付文英》,中篇儿童小说《月儿从军记》,报告文学《飞吧,金色的矿山》等。中篇儿童小说《月儿从军记》等。短篇小说《万四爷爷》获石家庄市农村征文一等奖,报告文学《重任在肩》获《青春岁月》庆祝建国40周年征文一等奖。
原国民党将军
孟敏(1889~1968),原名贤儒,海南省文昌市会文镇孟昌村人。原国民党昆明兵站中将总监。民革成员。琼崖中学毕业后,曾当小学教师,后去南洋,在新加坡华侨学校教书。不久回国入云南讲武堂学习,1915年毕业,参加倒袁运动。先在各种军队中任低级军官,后在黄埔军校任教官,嗣后参加北伐战争,历任国民革命军连长、营长、上校团长、上校参谋长等职,1931年在张发奎部任高级参谋。抗日战争时期在上海参加抗击日本侵略者负伤,伤愈后,调任国民党贵州省贵阳警备司令部少将参谋长。1942年调往云南,任昆明兵站中将总监,为保证抗日军事物资供应做了不少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退役,暂居昆明。解放后到湖南省衡阳定居,任衡阳市政协委员,1968年病逝。
中国“特别关注乡村教师“
个人简介1名老师,4名二年级的小学生,还有2名学前班的小朋友,这就是四角城教学点的全部人员。从1985年开始到现在,今年已经47岁的孟敏在这个曾经的小学、如今的教学点教书育人27年,300多个孩子先后从这里走了出去。孟敏告诉记者,下学期开学时,这些孩子就要到邻村的官营小学上学了,教学点将接收新入学的2名一年级学生,而这个7个人的教学点将只剩下3个人。
在位于四角城村居委会驻地一楼的一间30平方米左右的教室,记者看到,教室门口挂着两个标示牌,一个写着“一年级”,一个写着“二年级”。
教室的中后部整齐地摆了5张长课桌,5张长条凳。教室前面的讲台上放着语文、数学等教材。“孟老师是我们的语文老师,也是我们的数学和美术老师。”9岁的郑洪岳告诉记者,他最喜欢上语文课,因为可以大声朗读课
中午放学时,郑洪岳、田硕、田洪利、田洪秀、田琪琪、郑广强6个孩子训练有素地按照个头的高矮排着队走出学校。虽然只有6名学生,虽然学生们的家距离这个教学点只有几分钟的路,但孟敏总是要陪孩子们走一段,把孩子们交到家人手里才安心。
孟敏的家就在学校西侧的居民楼上,每天吃过午饭,孟敏就要站在自家的阳台上往学校的方向看看。“孩子小,喜欢玩,有时候吃完饭就往学校跑。”孟敏告诉记者,由于村子在山区,村民主要靠种地为生,有很多年轻人都到外地去打工了,留下孩子让老人照看,孩子们就特别容易被“放羊”,这就需要她格外留心。说着,孟敏就发现有孩子跑进了教学点的院子。“我得去开教室门,防止出意外。”孟敏说。
放弃回城的机会虽然四角城村往西与历城相接,往南与莱芜和泰安相连,但跨地域招生存在户籍、学籍等方面的困难。章丘境内离四角城最近的村子也要有3公里远,因此,四角城小学的覆盖性较差,基本上只能接收本村适龄入学儿童。于是,在2007年的教育资源整合中,垛庄镇教育办公室决定将四角城小学并入离四角城村最近的官营小学,并同时撤除四角城小学。
与此同时问题也来了,上学的安全问题怎么保证?从四角城村到官营小学全是山路。“一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太小,在没有校车的情况下,到邻村就读,确实存在困难。”章丘市垛庄镇教育办公室主任刘宗虎告诉记者,根据实际情况,垛庄镇教育办公室调整了策略,决定让四角城教学点暂时保留,但只接收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三年级及以上的学生都到官营小学就读。
调整后,本可以到市区和丈夫、女儿一起生活的孟敏,选择了独自留在村里,继续在四角城的这个教学点工作。“待的时间久了,就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再说每年都还有学生等着我教,坚守下来是我的责任。”孟敏这样解释自己所作出的选择。
孟敏告诉记者,以前的四角城小学在另一个山头上,一间教室里最多的时候有40名学生、2名老师。2002年时,四角城小学搬入了新盖的校舍,入学的孩子从几十人变成了十几人。2007年四角城小学变成了四角城教学点后,人就更少了。“孩子们可以到教学条件更好的官营小学上学,这是好事,因为孩子们会得到更好的教育。”孟敏说。
为了孩子,总得有人坚守1985年,初中毕业后的孟敏赶上了村里小学招聘老师,她迫不及待地报上了名,并顺利通过了测试,进入四角城小学教书。
孟敏刚来到四角城小学时,工资只有40元左右。想起当教师最初的几年,她无限感慨。2003年以前,四角城小学还在村西的一个山头上。三间瓦房,一间办公室,就组成了当时的四角城小学。教室多年没有修过,四面漏风,房顶漏雨。“夏天用盆子接雨,冬天下雪时教室里会飘进雪来。”孟敏告诉记者,那时候的取暖主要靠一个小炉子,平时还要到山上捡柴。
由于教学点就她一名老师,所以语文、数学、思想品德、美术、体育都由孟敏“一肩挑”。“不请假、不喊累”是孟敏对自己的要求,因为孟敏深知,自己请假就意味着孩子们没办法上课。
2011年的一个周二,孟敏突然感觉腰很疼,上完一天的课,晚上回家后就已经疼得没法坐,睡觉时连衣服都脱不下来。一个人在家的孟敏只能忍着泪水坚持。就这样,她一直忍着疼痛坚持到周五下午学生们放学才到医院看病。医生告诉孟敏她得的是腰肌劳损,需要静养休息。但新的一周到来时,孟敏又出现在了课堂里。
为了让学生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孟敏今年报名读电大,打算继续进修本科。与此同时,官营小学也时常会给孟敏一些业务上的指导,孟敏也经常到官营小学与同事们沟通教学经验。“我并不觉得苦,再说镇上教育办和官营小学的人都很关心我们。”孟敏告诉记者,只要这个教学点还需要继续存在,即便这个教学点只剩下一名学生,她也会坚守在这里,陪着孩子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