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伦扬的个人简介
牟伦扬(1919―1943)笔名司马军城,湖北省利川汪营人。著名战地记者、革命烈士、抗日诗人。 在姊妹中,牟伦扬居长,其下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父母以农耕为本,家境不算富裕。牟伦扬自幼聪慧勤勉,6岁入私塾,8岁进小学读书。1934年小学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入恩施省立十三中学,为了他的前程,父母忍痛卖掉一栋房屋以充学费。在校期间,牟伦扬勤奋学习,孜孜不倦,其成绩在班上总是名列前茅。1935年秋,他初中毕业后,无钱到省城读高中,适逢恩施专署招考小学教师,便前去应试,考中后被分配到恩施县沐抚小学任教。
简介
“七?七”事变后,他离开学校奔赴延安,被分配到《抗敌报》(《晋察冀日报》前身)任编辑、记者,写下大量富有战斗气息的战地通讯、杂文和诗篇。他还兼任报社自卫队队长和印刷厂厂长,经常带领报社全体人员打游击。后到《救国报》任编辑,辗转长城内外,在战斗的炮火硝烟中办报,还兼冀东全区文艺性群众组织“新长城社”的理事和刊物《新长城》的主编。又调任《救国报》(燕国版)主编。后在日军包围中突围时牺牲。1982年,国家民政部追认牟为烈士。?
生平
牟伦扬,利川汪营镇人。1934年考入恩施湖北省立十三中学,半年后考入武汉群化中学高中部学习。牟自幼喜诗文,常以“居身不使百尘染,立志直与青云齐”自勉。
1937年“七?七”事变后,牟伦扬怀揣抗日救国热情,独自离校赴延安,入陕北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 1938年2月转入陕北公学十一队学习,曾多次聆听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教诲。同年5月赴山西五台山任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抗敌报》(《晋察冀日报》前身)编辑、记者。其时,邓拓任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牟伦扬在《抗敌报》工作四年期间,兼任报社自卫队队长和印刷厂厂长,除经常带领报社全体同志打游击外,还编印《报社生活》。在极端艰苦的“反扫荡”战斗环境中,他奋笔疾书,写下了大量反映抗日根据地军民战斗生活的战地通讯、杂文和诗篇,深为根据地军民所喜爱。
1942年,牟伦扬调往冀东任《救国报》主编,同时兼任冀东全区群众文艺组织“新长城社”理事和《新长城》主编,立志使“文艺不要只像长在河边的梨花,而要像滦河里的浪花;不但给人们艺术上的享受,而且要使人们的感情卷进这个斗争的浪花里来”。数月后,他被调往冀热辽区党委五地委,任《救国报》燕山版主编。
1943年4月7日,牟伦扬所在部队在丰润的官屯附近被日军重重包围,激战突围中,他不幸中弹牺牲,时年24岁。牟伦扬一生作品甚多,现存有《我们的宣言》、《世界是我们的》、《用生命筑起城墙》、《太行山的子弟兵》、《绞绳架下的婚礼》等。邓拓说他的诗“是同天地一样长久的永生的诗,这样的诗人才是真正的诗人,这样的诗人才是永生的。”
牟伦扬以笔为武器,为抗战而呐喊,激励根据地军民英勇抗击日寇,恰似毛泽东同志评价丁玲那样:“纤笔一支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其英名长存晋察冀大地,其功勋与天地同在。1982年1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追认牟伦扬为革命烈士。
人物记念
当牟伦扬牺牲的噩耗传到《晋察冀日报》社和《救国报》社时,昔日在一起工作过的战友们万分悲痛。邓拓、吕光、陶晶然、陈大远等纷纷写诗祭奠。邓拓的一首悼亡诗是对牟伦扬战斗的一生的总结:
朝晖起处君何在?千里王孙去不回!
塞外征魂心上血,沙场诗骨雪中灰。
鹃啼汉水闻滦水,肠断燕台作吊台。
莫怨风尘多扰攘,死生继往即来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