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寿山(医生)

时间:2023-12-05 20:07:44编辑:雅博君

刘寿山(医生)的个人简介

刘寿山,名泉,字寿山,北京市人。自幼随舅父学习针灸,后于北京东城、朝阳区一带开业行医。后受聘于北京中医学院,任东直门医院骨科副主任、主任。

简介

刘寿山,名泉,字寿山,北京市人,生于1901年,卒于1980年。自幼随舅父学习针灸,19岁拜文佩亭先生为师,在继承文老整骨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临证体会,对骨伤科颇有心得。后于北京东城、朝阳区一带开业行医。1959年,受聘于北京中医学院,任东直门医院骨科副主任、主任。一生以发扬传统医学,培养骨伤科人才为己任,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毕生的临床经验传予了后人。

生平著作

自幼随舅父学习针灸,19岁拜文佩亭先生(受学于桂香王,均在“上驷院”任职,供奉于清廷)为师。注重武术健身,在继承文老整骨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临证体会,对骨伤科颇有心得。后于北京东城、朝阳区一带开业行医。1959年,受聘于北京中医学院,任东直门医院骨科副主任、主任。《简明中医伤科学》、《刘寿山正骨经验》是其临证经验的很好总结。

学术思想

刘寿山注重中医整体观念,以四诊、八纲、三焦、六经、脏腑、经络、筋骨、气血的理论进行辨证施治。他认为闪腰、岔气、冻结肩等疾病,固然外力和时疫气候属外因范畴,但体质与七情伤气是不可忽视的内因。故治外伤当明内损,治疗筋骨当虑气血。“七分手法三分药”是刘寿山治疗骨折脱位伤筋的主导思想。刘寿山以手法取效而闻名遐迩。他认为急性伤筋多需正骨续筋,使离位之筋复原。骨折脱位必有伤筋,在手法整复后,舒筋手法又成为主要治疗手段,所以他一贯重于手法,长于手法。

治筋喜柔不喜刚,刘寿山认为“筋以柔韧为常。”在施治中必须顺其生理,以柔治刚,切不可盲目粗暴,强拉硬扳。必须遵循“准备、治疗、结束”三阶段进行。“拔不开则接不上,欲合先离,离而复合”,这是刘寿山治疗骨折的原则。他强调治疗骨折要遵循受伤机制与伤后的生理病理变化,先行巧力拔伸,使断端全离,同时巧用接骨八法,方能复位。动能复位,摘为关键,欲复先摘。刘寿山强调脱位后由于筋挛使关节固定于关节臼以外的异常位置,运用上骱八法,必须善用摘法,解除关节臼和骨端关节的重叠交锁,方能顺利复位。

临床经验

刘寿山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把骨伤科治疗手法归纳为“推、拿、续、整、接、掐、把、托”接骨八法;还有“提、端、挪、正、屈、挺、叩、掐”的上骱八法;“戳、拔、捻、搏、归、合、顺、散”的治筋八法;“提拿、点、推、揉、打、劈、叩、抖”的舒筋八法。在辨证过程中,他特别注重脏腑与其所主筋骨、气血的相互关系。因“肝主筋,藏血;肾主骨,藏精;脾主肌肉,统血”,所以外伤筋骨肌肉,内可影响肝肾脾胃,导致伤气、伤血,以伤有形之血为多。伤血则不外血瘀停积形成瘀血或失血过多形成亡血。血有形为守,气无形为使,气为血帅,血随气行,两者相互依存,伤血必伤气,伤气亦伤血,从而造成血瘀气滞或气滞血瘀,影响气血循行而出现全身或局部的病理反应。这样,在辨证、辨病相结合的施治过程中,他根据骨折伤筋后的病程发展规律,将治疗分为三期,即初期以活血化瘀为主,中期以接骨续筋、舒筋通络为主,后期以补肝肾、强筋骨、通经络为主,临床疗效令人满意。

后世影响

刘寿山以发扬传统医学,培养骨伤科人才为己任,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毕生临床经验传授于后人。其门人有奚达、王育学、孙树椿、马德水、孙呈祥、武春发、康瑞廷等,最为著名者是将刘寿山先生正骨手法和理论发展到医治脏腑疾病的臧福科教授,当刘寿山在文革中受迫害、有些弟子批斗师傅时,学生臧福科给刘老无微不至的关怀,也是后来刘老最器重的弟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刘寿山从师傅绰班处御医文佩亭手中继承的曾经秘而不宣的“宫廷理筋术”得以展露真容,臧福科也成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上一篇:卢道宁

下一篇:刘钧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