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仕逊的个人简介
孟仕逊,字伯谦,大宗派名思逊,孟子第五十四世后裔,湖广武昌(今湖北鄂州)。明?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甲子岁贡,授“迪功郎”任山东兖州府东阿县丞。廉能丕著,在任修辑《家谱》,上自一世,下及于公,命其名曰:“知本图”(详见序),此武昌(今鄂州)《族谱》所始由也。
基本内容
主要作品
孟仕逊首创南分《鄂城孟氏宗谱》 自序
【明】天顺三年巳卯(公元1459年)秋菊月吉旦
东阿二尹仕逊顿首谨撰于山东官署
《谱牒》之作所以序昭穆,别亲疏,俾子孙知其同出一本,其有关于人伦风化者,岂细故哉?在昔,我鼻祖庾公,乃山西绛州曲沃人也。仕宋,累官“西京留守”,封“咸宁郡王”。厥妹,以宣仁圣烈皇太后所选聘,纳诸瑶华宫,后尊为“隆佑皇太后”。
钦宗?靖康二年(南宋初公元1127年),金人陷汴京,二帝北迁,高宗南渡,措置机宜财用,命我庾公领之,此为一世祖也大宗四十一世;二世纨裤子弟忠厚,仕至“太师”,封“开国公”,谥“忠献”;三世祖世宁,任“御营都统制”;四世祖曰安,任“武卫大将军”和“州防御使”;五世祖立,封“安定侯”,赠“太子太傅”;六世祖林,封“武阳侯”,以子贵赠“太子太保”,生宗德、宗政。宗德足疾不仕,以子贵赠“太子少保”,仍居曲沃,是为“北族”。宗政仕宋,南守襄、蜀,官“荆、鄂都统制”累赠“太师永国公”,谥“忠毅”,御葬武昌灵溪乡(今大冶灵乡镇清水潭),留业南纪,遂为“南族”;七世祖也,子九:长曰玺,为“太尉”,荫父官爵,封“魏国公”;次曰琛,为“湖北制置使”;三曰Z,任“右骁骑卫大将军”,南宋?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与金人大战阵亡,封“荣国公”,赠“少保”;四曰珙,攻蔡灭金,雪(耻)。二帝北迁,世仇防御元兵,志图恢复,功垂《汗简》,称为名将,赠“太师”,封“吉国公”,谥“忠襄”,通于“易”,每卦各系四句,名曰“警、心、易”,御葬武昌县贤庾乡齐家桥金紫山(今涂家垴镇下杨村孟古陵)实为八世祖;五曰^,任“辰沅安抚使”,与元人力战阵亡,为益阳始祖;六曰璋,任“武功大夫”。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元鞑每并师秃,帅师入蜀,兄珙时置荆湖,以璋提兵十二万,驻澧州,防施黔路,后封“宁武侯”;七曰珠,任“府机事”,为通山始祖;八曰璇,历官“安抚使”与兄珙合兵阵亡,为嘉鱼始祖;九子瑛公,为咸宁祖居咸宁市贺胜桥下孟村。珙生子二:之经、之缙。之缙,授“神童尚书”;之经,仕宋,为“节度使、荆鄂都统制”,卒以疾终,葬武昌县(今鄂州)球隆山,是为九世祖,有子八:渊,仕元,“中顺大夫”、知“汉阳府”;澄,仕元“金紫光禄大夫”、山东东平“左丞相”;,仕宋,知“邓州将军”;溥,仕元,“右卫领将军”;浩,授“中顺大夫、江陵路同知”;沅,授“明威将军、德安府同知”;潜,授“湖北宣尉使”,各寓仕所。其八子曰汉,仕元,“永州祁阳令”则十世祖也。当元之秋,支分派别,莫知所向。惟汉,独守先君丘墓,遂居武昌市西,置田庐,开族姓,为子孙启无穷,继续之绪焉。
嗟乎!人之受氏有其始,族之占藉有其地,自昔然也。吾族历世以来,虽分南北,然,欲上溯本源,自觉以世继世;以贤继贤,绵绵不绝者,皆可详明次系,而无有缺略,岂非数典而不忘祖乎?惜,吾先公行事与夫诰制、赐赉及豹尾门、旗旌、节符、印之、属《忠勋默本》、《语录》、《警》、《心》、《易》、《书》,及理宗所赐孟氏传世“忠孝玉印”并《御书手卷》及诸先公遗像,皆以壬辰(公元1352年)兵燹无存,而后人不获一睹也。《谱牒》虽存,间有错乱,由岁贡,任山东兖州府东阿县丞,恐世远失传,于暇日集成一册,列衍宗派,名曰“知本图”,盖人惟知本,所以明昭穆,别亲疏,俾后子孙,知其同出一本,岂不关于人伦之重、风化之大也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