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东(暨大教授)的个人简介
欧阳东,男,广东兴宁人。华南理工大学学士、硕士、博士。麻省理工学院材料系访问科学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土木系访问教授。
欧阳东在国际上首次发现RHA纳米SiO2,还创我国超高强混凝土超高泵送纪录。提出了矿物掺合料影响系数的概念和含掺合料的六组分混凝土强度公式。 这些概念和公式已被写入国家现行规范和大学现行教科书。2019年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混凝土专业博物馆。
现任暨南大学工程材料与结构耐久性研究中心主任。暨南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磐石混凝土博物馆馆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人物经历
1982/09―1986/06,华南工学院本科学生,1986年获学士学位。
1986/09―1989/06,华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1989年获工学硕士学位。导师:何俊元教授。
1993/09--1997/06,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1997年获工学博士学位,是广东省培养的首位混凝土工学博士。博士论文题目:《超高强混凝土及其第六组分的研究》。导师:陈楷教授,论文评阅:吴中伟院士等。
1997/09-2000/09,在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土木系工作,任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综合教研室主任,建材与路桥广州市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0/09-2003/09,在合并后的广州大学工作,任广州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所长,2001年入选广东省千百十工程;期间主持了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广州第二高楼、广州地铁、广州大学城等重大工程关键混凝土材料的研制。
2003/09―,在暨南大学土木系工作,历任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暨南大学工程材料与结构耐久性研究中心主任。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研究工作。期间获法国巴黎列宾国际发明金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丁颖科技奖、中国青年科技奖提名奖。
2004年由广东省评定为教授级高工,2005年由暨南大学评定为教授,2008年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
2011年创办暨南大学工程材料与结构耐久性研究中心。
2012/10--2013/10,担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Berkeley)土木系访问教授。在Prof. Paulo J.M. Monteiro和P.K. Mehta课题组开展绿色低碳混凝土的研究。
2013/10-2014/11,担任麻省理工学院(MIT)材料系访问科学家/访问教授,在Prof. Subra Suresh和Ming Dao团队开展煅烧法纳米SiO2制备技术的研究。
研究方向
欧阳东长期在土木工程领域和材料科学领域从事科学技术研究。
研究方向包括:(1)超高性能混凝土/绿色低碳水泥和混凝土;(2)建筑业/工业/农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3)土木工程结构耐久性;(4)极端严酷条件下服役混凝土(核电用混凝土、极寒下服役混凝土等);(5)纳米材料(纳米SiO2、碳纳米管、氧化石墨烯)在先进建材的应用;(6)外星原位建筑材料;(7)混凝土美学。
主要成就
1992年,欧阳东主持的《钢铁厂转炉钢渣及其制备钢渣矿渣硅酸盐水泥的研究》获广东省建材行业科技进步二等奖。其对钢渣和矿渣粉磨性能的研究成果长期指导了行业钢铁废渣矿物掺合料的产业化。
1997年,欧阳东发表了论文《六组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用强度公式》和《含掺和料因素的混凝土强度公式及其应用》,提出了含掺和料因素的六组分混凝土强度公式,并提出和引入掺合料活度系数的概念,使混凝土强度公式适用范围得扩展到掺有各种掺合料的六组分混凝土和高强高性能混凝土。2011年,国家混凝土配比设计规范修改,废弃超量系数的概念,引入影响系数(含义与活度系数相同),采用了六组分混凝土公式,使六组分混凝土强度公式正式写入现行规范《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并成为核心公式。
2001年,欧阳东主持研究《混凝土矿物减水剂的概念、理论与应用》、《广东邮电大厦工程253米超高泵程C80混凝土研制》等项目,系统提出了混凝土矿物减水剂的概念和理论,推动了我国混凝土矿物掺合料产业的繁荣和发展。《羊城晚报》等重要媒体在头版头条报道了这一成果。2004年该成果获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07年入选广州市“十五”优秀建设科技成果。
欧阳东还在混凝土矿物减水剂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低一高的混凝土绿色化配制新理念。
2002年,欧阳东主持《机场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及其在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的应用》项目,提出了混凝土凝结硬化全程抗裂理论,研制成功补偿收缩聚丙烯纤维高抗裂新型混凝土材料,成功应用在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航站楼,用量超过6万立方,在混凝土裂缝控制中取得良好效果。成果入选广州市“十五”十大建设科技成就。
2003年,欧阳东发表了低温稻壳灰组成结构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低温稻壳灰(L-RHA)由纳米结构SiO2组成。2006年该成果技术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并获法国巴黎列宾国际发明金奖。人民日报第一版、光明日报第一版、新华社、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报道了这一成果。
2007-2008年,作为广州珠江新城西塔工程项目专家,欧阳东主持和参与了西塔工程C100超高强混凝土400米以上高度泵送施工的各项主要技术方案的论证和审查。
2007年起,欧阳东系统开展了《海砂混凝土耐久性若干重要问题的研究》。
2013年年初,深圳爆发“海砂屋”事件。《广东科技报》在2013年3月23日以三个整版的超常规篇幅,发表了对欧阳东教授的海砂问题专访,回答了社会各界所关心的问题,提出了安全可行的处置意见,以及海砂使用和监管的建设性意见,并发出了大力研究推广人工砂和再生砂的倡议,为广东平息这一事件和发展再生砂人工砂作出了贡献。
2016年10月,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翻译出版两位教授最新版名著《混凝土微观结构性能和材料》(第四版)。书中通过译注的形式讨论了混凝土科学技术的重要热点问题,还通过译注提出了混凝土科学技术中的一些重要新数据、新成果和新理念。
2019年,作为创始人,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混凝土主题博物馆---中国磐石混凝土博物馆。该馆为公益性学术性博物馆,免费向全社会开放。
学生培养
欧阳东课题组各层次学生开展了混凝土强度基本理论、超高性能混凝土、重大工程混凝土耐久性与安全、纳米改性材料、外星建筑材料、混凝土美学等前沿方向的研究,所培养的学生以扎实的基础、宽阔的视野、过硬的实验动手能力受到国内外有关研究机构和用人单位的好评。几年来,欧阳东课题组多位学生被清华大学、普渡大学、代尔夫特理工学院、香港理工学院、香港城市大学等世界顶尖一流土木院校录取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毕业研究生遍及211、985等重点高校、国家建设部等政府机关、各级科研机构以及著名房地产公司等。
欧阳东担任暨南大学力学与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在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欧阳东在结构工程专业01方向:钢筋混凝土结构与岩土工程、02方向:土木工程材料与结构耐久性招收硕士研究生。
在博士研究生培养方面,欧阳东在暨南大学力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招收博士研究生,05方向:材料设计与可靠性。
在博士后培养方面,欧阳东在暨南大学力学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招聘土木建筑类、材料学类、力学类相关专业毕业博士人员开展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为:先进混凝土的微观结构、性能和制备。
所获荣誉
2014获第九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春晖杯;
2014年获国家教育部和科技部主办的留学人员春晖杯创新创业大赛纽约赛区二等奖;
2008年成果入选广州市“十五”十大建设科技成就;
2007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7年获广东省建筑工程集团公司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第1获奖人);
2006年获广东省丁颖科技奖;
2006年获法国巴黎列宾国际发明金奖(第1发明人);
2006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提名奖;
2005年获第十五届全国发明奖(第1发明人);
2004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1获奖人);
2004年获暨南大学首届本科教学竞赛一等奖;
2002年获国家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
2008年获“暨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06年获“暨南大学优秀教师”称号;
2002年获“广州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01年获“广州大学优秀教师”称号”。
人物事件
2020年10月22日,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视察中国磐石混凝土博物馆。博物馆馆长、暨南大学教授欧阳东全程陪同并做了讲解。
暨南大学教授欧阳东长期从事新型建材的研究,同时从事古建筑材料的收藏考古。数十年集腋成裘,收藏了大量从新石器时代至今的与砂浆有关的文物和文献资料。2020年10月,在省市散水办的支持下,与成都恒辉公司合作,创办了中国乃至世界第一座砂浆博物馆,填补了砂浆建筑材料历史的研究和展示的空白。
2018年9月29日,暨南大学发布《关于处理2015-2016学年度博士学位论文抽检评议结果的决定》(暨学位〔2018〕38号)。文件显示,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反馈博士学位论文抽检专家评议结果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18〕63号),暨南大学力学专业教师欧阳东指导的学生鲁刘磊的博士学位论文《氧化石墨烯、碳纳米管及纳米二氧化硅对水泥基材料的改性研究》,抽检被认定为“存在问题学位论文”。具体措施包括:1、对教师欧阳东全校通报批评,2019年起停止博士招生2年。2、减少力学与建筑学院2019年研究生招生计划指标。3、对力学学位点、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全校通报批评。学院、学位点要针对本单位博士生培养和学位授予中的薄弱环节,及时整改并形成书面报告。4、对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院领导、力学学位点负责人进行质量约谈。
2001年,欧阳东主持完成《超高强混凝土的超高程泵送研究》项目,采用混凝土矿物减水剂概念和理论指导, 在广州第二高楼工程的施工中,成功解决了超高强混凝土粘性大泵高受限制的重大技术难题,研制出C80超高强混凝土并采用中联泵将混凝土一次性泵上253米高度,创下了当时我国超高强混凝土超高程泵送研究和施工的新纪录。《羊城晚报》等重要媒体在头版头条报道了这一成果。2004年该成果获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07年入选广州市“十五”优秀建设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