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东篱的个人简介
孟东篱(本名孟祥森,曾使用笔名漆木朵,1937年5月25日-2009年9月21日),生于中国河北省定兴县,台湾已故文学作家,力行耕读澹泊的生活方式,以生态、哲学为主题写作,并大量翻译艰深的外文巨作著称,素有绿色生态作家称号。人物简介
孟东篱,(本名孟祥森,曾使用笔名漆木朵,1937年5月25日-2009年9月21日),生于中国河北省定兴县,台湾已故文学作家,力行耕读澹泊的生活方式,以生态、哲学为主题写作,并大量翻译艰深的外文巨作著称,素有绿色生态作家称号。
孟东篱终生奉行其“爱生”的哲学观念,身体力行其简仆与亲近自然的生活模式,不求名利、不求物质,更因不忍杀生而茹素,虽有高知名度却离群索居,从译作的选择与个人著作中表达自己的信仰。但是,孟氏生性风流,弃糟糠、离红颜,多次外遇,从不掩饰其喜好女色,此类行为最引人诟病。
生平
孟东篱1937年于中国河北省定兴县,1946年随母亲至东北锦西与从军的父亲相见,1948年随父母移居台湾,定居高雄县凤山市黄埔二村,读诚正小学、省立高雄中学(今高雄市立高雄高级中学),大学毕业于台湾大学哲学系,后入读辅仁大学并取得哲学硕士学位。曾任教于台湾大学、世界新闻专科学校(今世新大学)、省立花莲师范专科学校(今并于国立东华大学)、东海大学。
孟东篱爱好大自然,从陶渊明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取其笔名“东篱”,三十岁起大量翻译英文书籍,种类包括文、史、哲、心理、宗教,著名的有《流浪者之歌》、《湖滨散记》,1985年开始以“孟东篱”为名出版其个人创作,著有散文、哲学论述类著作,先后出版如《幻日手记》、《耶稣之茧》、《万蝉集》、《滨海茅屋札记》、《爱生哲学》、《素面相见》等书。
私人生活
孟东篱26岁时,与大学同班同学结婚,育有二子,婚后不断发生外遇,后来分居,但仍一直保有婚姻关系,直到2008年在儿子的催促下才与妻子签字离婚。孟氏情史中,尤以与“苹苹”最为人所熟悉,孟氏在花莲任教时,结识了年满18的高三学生“苹苹”,展开热烈追求,苹苹父亲严厉反对,并举家迁往台中,经过3年时间的渔雁往返后,孟氏抛下妻儿,苹苹不顾父母,两人私奔至东海大学附近定居,1979年春天,在东海别墅开设“大度山房”卖书,并在东海大学任教。
孟东篱因向往《瓦尔登湖》(在台湾后来更名为《湖滨散记》)所描写的生活方式,1984年携苹苹迁往花莲县盐寮村,两人亲手于海边,用木、竹、茅草、铁皮搭建起数间简易的房屋居住,取名“滨海茅屋”,在此先后生下了两子。此后孟氏携苹苹与二子,在台北市新北投与盐寮两地反复居住,惟因孟氏仍发生外遇,1997年孟氏离开在花莲的苹苹与两个儿子,定居阳明山直至去世。
2008年孟东篱被诊断罹肺腺癌,2009年9月9日,因病重入住台北和信医院,延至9月21日下午5时病逝,享年72岁
精选译作
1967年,《克尔凯郭尔一生的故事》.华尔泰·劳锐(Walter Lowrie)著.孟祥森译.台湾商务出版. 1967年,《克尔凯郭尔日记》.克尔凯郭尔撰.孟祥森译.水牛出版.
1968年,《作为一个作者我的作品之观点:一份对历史的报告以及其他有关作品》.克尔凯郭尔撰.孟祥森译.水牛出版. 1969年,《死病》.克尔凯郭尔撰.孟祥森译.水牛出版.
1969年,《忧惧之概念》.克尔凯郭尔撰.孟祥森译.台湾商务出版.
1969年,《地下室手记》.陀思妥耶夫斯基原著.孟祥森译.水牛出版.
1969年,《爱的艺术》.佛洛姆著.孟祥森译.志文出版.
1970年,《沉思录》.巴斯噶撰.孟祥森选译.水牛出版.
1970年,《呆子伊凡:寓言故事》.托尔斯泰撰.邓宁格(Aon Dunngan)英译.孟祥森译.水牛出版.
1971年,《狂酒歌:鲁拜集》.奥马开俨撰.费滋杰罗(Edward FitzGerald)译.孟祥森译.晨钟出版.
1971年,《存在主义哲学》.考夫曼撰.陈鼓应、孟祥森、刘崎等译.台湾商务出版.
1971年,《诱惑者的日记》.克尔凯郭尔著.孟祥森译.志文出版.
1971年,《基督教义的心理分析》.佛洛姆撰.孟祥森译.晨钟出版.
1974年,《禅学随笔》.铃木大拙著.孟祥森译.志文出版.
1974年,《西洋哲学思想史》.波尔曼(Chaïm Perelman)撰.孟祥森译.牧童出版.
1974年,《加缪评介:欧洲的, 非洲的》.欧布麟(Conor Cruise O’Brien)撰.孟祥森译.牧童出版.
1975年,《人类破坏性之剖析》.佛洛姆著.孟祥森译.牧童出版.
1976年,《异乡人》.加缪著.孟祥森译.牧童出版.
1977年,《我的朋友-罗素》.鲁伯特·克劳榭-威廉斯(Rupert Crawshay-Williams)著.孟祥森译.牧童出版.
1978年,《近代社会运动》.卡玛伦(Wm. Bruce Cameron)著.孟祥森译.牧童出版.
1979年,《人性枷锁》.毛姆撰.孟祥森译.远景出版.
1979年,《内在之声:用第三只耳朵聆听》.狄奥多·芮克(Theodor Reik)著.孟祥森译.牧童出版.
1979年,《如果麦子不死:纪德自传》.纪德撰.孟祥森译.志文出版.
1979年,《附魔者》.陀思妥耶夫斯基撰.孟祥森译.远景出版.
1979年,《鼠疫》.加缪著.孟祥森译.远景出版.
1980年,《弗洛依德的使命》.弗洛姆著.孟祥森译.牧童出版.
1980年,《现代人论乌托邦》凯特伯(George Kateb)编.孟祥森译.联经出版.
1980年,《戆第德》.伏尔泰撰.孟祥森译.远景出版.
1980年,《死灵魂》.果戈里撰.孟祥森译.远景出版.
书作
1967年,《幻日手记》.漆木朵撰.水牛出版.
1967年,《耶稣之茧:一首多重变奏曲》.漆木朵撰.水牛出版.
1978年,《万蝉集》.孟祥森撰.远景出版.
1978年,《佛心流泉》.孟祥森译撰.长鲸出版.
1985年,《滨海茅屋札记》.孟东篱著.洪范出版.
1985年,《爱生哲学》.孟东篱著.尔雅出版.
1985年,《野地百合》.孟东篱著.洪范出版.
1986年,《素面相见》.孟东篱著.尔雅出版.
1988年,《念流》.孟东篱著.汉艺色研出版.
1989年,《生态环境的第二十九天》.孟东篱著.社会大学出版.
1991年,《道法自然:老子的生态观》.孟东篱作.玉山国家公园管理处出版.
1992年,《以生命为心:爱生哲学与理想村》.孟东篱著.张老师文化出版.
1996年,《人间素美》.孟东篱作.圆神出版.
1997年,《东篱说禅》.孟东篱作.圆神出版.
1997年,《给你一枚禅的果》.孟东篱作.圆神出版.
1997年,《给你一朵禅的花》.孟东篱作.圆神出版.
1998年,《关于性的最高观点》.孟东篱等著.圆神出版.
其他作品
2009年4月,在病榻中为3月去世的文坛好友曹又方写下“我所认识的曹又方”悼文。
2009年,《联合文学》第295(五月号)、296(六月号)期,发表“情书一束”上、下两集,为孟东篱于1970年代,在滨海茅屋同居前后,写给“苹苹”的情书誊集。
2009年7月26日,在得知自己癌末时写下“我的祷词”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