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英的个人简介
牟英(1912―1980)原名翰卿,曾用名陈耀光。河北赵县人。音乐教育家、作曲家。1937年参加革命,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音乐。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转赴山东解放区工作。历任山东省人民剧团音乐教员、《大众歌声》编辑、新安旅行团音乐指导、山东省人民文工团团长,华东大学、山东大学艺术系音乐副教授,山东省音乐家协会第一届主席,第一、第四次全国文代会代表。简介
牟英和夫人翟晓舟1939年在延安的留影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创作的歌曲 牟英和夫人翟晓舟在1939年延安
作品
主要有《我们的吃穿哪里来》《女儿上前方》《新民主的青年》《保卫和平进行曲》
《军队向前进》《打场歌》等,其中的《军队向前进》等歌曲在山东解放区广为流
传,有很大影响。还创作了山东琴书《蒋介石害头痛》,山东大鼓《抗美援朝保家
乡》,器乐曲《沂蒙风光》《生产舞曲》,歌剧《王秀鸾》序曲等。
牟英1952年至1957年任华东艺术专科学校教务总长,副教授;党组成员.
发表一篇《从沂蒙走来》记山东人民文工团1946年――1950年时期的纪念文章,由现在著名音乐家主音同志写的回忆录。
《我的音乐导师――牟英》
经历
牟英即是我们人民文工团的领导、教员,也是我的音乐导师。人民文工团成立时,总共不过三十余人。音乐专业人员就更少,记得只有张大经(二胡、京胡)、我(二胡)、张志华(笛子)、杨振兴(指挥兼打鼓)姜立田团长(低胡),这样一个班底。它的能量可想而知,只能为小歌舞节目配乐而已。但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发展到能为《白毛女》、《王秀鸾》、 《黄河大合唱》等大型歌剧、声乐作品伴奏。从三、五个人的小乐队,发展成初具规模的中西混合编制的中型乐队。这时我已由二胡改拉小提琴,还有高潮、周雨辰、于敏,光是小提琴就有四把,再加上李岩的板胡、张志华的笛子、焦志敏的手风琴等。打击乐也很象样子了。演奏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与牟英导师的指导是分不开的。牟英导师是功不可没的。
牟英生于1921年,河北赵县人,自幼酷爱音乐,尤其对民间音乐非常熟悉。1937年12月参加革命,后入延安"鲁艺”音乐系学校,在冼星海、吕骥、李焕之等老一辈音乐家的指导下,很快从一个音乐爱好者成为现代音乐家。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牟英调入解放区任山东省人民文工团任教员后任团长。他来我团队我音乐建设起到决定性作用。在牟英的指导下从原来只能唱齐唱到可以唱混声合唱,直至能演出《黄河大合唱》这样的经典作品。记得我团演出的第一首混声合唱,就是牟英创作的《我们吃的粮食哪里来》。这首歌反映了劳动创造世界这一主题,曲调气势雄伟,坚定有力,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是我团一个保留节目,经常演出,深受群众欢迎,这首歌当时在山东也较为流行。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名作,是中国大型声乐作品创作的里程碑之一,是冼星海的代表作之一,没有较高的演唱技能和表达水平想完整准确的唱好这部作品是不可能的。我团进驻济南不久,在牟英亲自指挥和指导下,成功地演唱了这部名作,轰动了济南。排演这部作品的过程,实际上是一场完整的声乐、器乐课。排练中他一边排一边讲,从作品的时代背景、思想内容、风格、特点、声部是协调、高潮的处理、伴奏的作用、伴奏与合唱的配合等等,一系列的艺术问题可以说都讲到了。因为牟英在延安“鲁艺”参加过该作品的演出,而且是在冼星海的直接指导下进行的,他感受深刻,讲的非常清楚,参加排演的所有演唱员、演奏员收获极大。
在器乐建设上,由原来只能伴奏,发展到既可伴奏又可作为独立节目演出。我团演奏的第一手器乐曲就是牟英以山东民歌沂蒙小调为素材改编的《沂蒙风光》。从伴奏到独立演出,重要的是提高了演奏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演奏能力。牟英既是我的领导,又是我的导师,同时也是我的益友。他对学生既严格,又耐心。(续)